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海蜇是大型食用水母,經濟價值很高,作為一種自然資源被利用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其營養成分獨特之處是脂肪含量極低,蛋白質和無機鹽類等含量豐富。可食部分主要為中膠質。據報道,水母受傷后中膠質有阻止傷口擴散作用和促進新上皮形成的功能。海蜇作為保健食品,還具有舒張血管、降低血壓、消痰散氣、潤腸消積等功能。
一、海蜇的生物學
1、分類及近緣種
海蜇隸屬腔腸動物門,缽水母綱,根口水母目,根口水母科。海蜇屬有4種:海蜇(Rhepilema esculenta),黃斑海蜇(Rhepilema hispidum),棒狀海蜇(Rhepilema rhopalophorium)和疣突海蜇(Rhepilema verrilli)。前三種見于中國,其中海蜇和黃斑海蜇為重要食用水母。此外,中國沿海的食用水母還有口冠水母科的沙蜇。
2、形態特征
水母體分為傘部和口柄部。傘部高,超半球形,中膠層厚。傘緣具8個感覺器和10-170個緣瓣。傘體中央向下為圓柱形口柄(胃柱),其基部有8對肩板,端部為8條三翼形口腕。肩板和口腕上有許多小吸口、觸指和絲狀附器,其表層滿布刺細胞達式閉,施捕食與防御功能。吸口是胃腔與外界的通道,兼有攝食、排泄、生殖、循環等多種功能。
胃腔大,橢圓形、由中央胃向傘緣伸出16條輻管,輻管側生若干分枝小管,終端由一條環管連接,形成復雜的網管系統。胃腔向下延伸并向口腔和肩板分叉形成腕管,與吸口相通。生殖腺由胃腔內傘壁的內胚層形成,位于傘體腹面生殖下穴的上方,在胃絲外側,褶疊形,寬5-1Omm,共4個。生殖腺一端(向心端)與膠質相連,另一端游離,與膠質膜之間形成生殖腔隙。無生殖管,性產物排放經由生殖腔隙通向胃腔,再經吸口排出體外。胃絲上有刺細胞和腺細胞,能分泌消化酶行消化功能。
體色多樣,多數呈紫紅色,也有乳白、淺藍或金黃色個體。傘部和口柄部顏色通常相似,也有兩部分顏色相異的個體。
3、分布與移動
海蜇在沿海近岸水域營浮游生活,喜棲河口附近,分布區水深一般5-20m,有時達40m。分布于中國、日本、朝鮮半島沿岸和俄羅斯遠東海域。中國沿海北起鴨綠江口,南止北部灣的廣闊海域都有海蜇分布,漁業上根據海蜇成體的時空分布不同,從南到北可分為粵東、閩南、閩中、閩北、浙南、舟山、杭州灣、萊州灣、渤海灣、遼東灣和大洋河口等群系。
海蜇的運動主要靠內傘的環狀肌有節奏地舒張和收縮。環肌收縮時,將傘體下腔的海水擠壓出去,利用產生的反作用力推動蜇體朝傘頂方向前進。海蜇的運動晝夜不斷,成體在靜水的游泳速度為4-5m/min。由于海蜇游泳能力弱,大風、潮汐和海流等對水平分布有一定影響。但海蜇具有較靈敏的感覺器,能在不同水層垂直移動,在風平浪靜的黎明、傍晚和多云的白天,常浮游于水域上層;大風、暴雨、急流、烈日和夜晚,多活動于水域底層或近底層。這種垂直移動功能,在自然界對保持其種群的生存和分布區域的相對穩定其有重要意義;這也是池塘養殖要求水體有一定深度的原因。
對水溫的適應,水母型15-32℃,最適18-24℃,致死水溫上取限35℃;水螅型0-15℃,最適5-10℃。對鹽度的適應范圍,水母型8-38,最適18-25;水螅型10-32,最適16-24。喜棲光度為2400LUX以卜的弱光環境。
4、生殖與發育
行世代交替生殖,水母通過有性生殖產生無性世代水螅型,水螅型通過橫裂生殖產生有性世代水母型,水螅營固著生活,水母型營浮游生活,通常所說的海蜇是指水母型成體。
海蜇雌雄異體,秋季性成熟。傘徑300-500mm個體懷卵量4000-5000萬粒。精子頭部圓錐形,長約3um,尾部細長,長約40Um,卵圓球形,直徑80-100um,懷卵量數千萬粒,分批成熟排放。產卵時間為黎明,卵子是在脫離卵巢后在海水哺育下完成成熟分裂的,此時具梨形膜,外形與受精卵相似。
受精卵卵徑95-120um。在20-25℃下,受精后約30min開始卵裂,6-8h發育至浮浪幼蟲,呈長圓形,100-150X60-90um。體表布滿纖毛,活潑浮游。4天內多數個體變態為早期螅狀幼體,具4條觸手,體長0.2-0.3mm;10天左右達中期螅狀幼體,具8條觸手,體長0.5-0.8mm;20天左右螅狀幼體發育完全,具16條觸手,體長1-3mm。
螅狀幼體營固著生活,從秋季至翌年夏初共7-8個月時間,螅狀幼體能以足囊生殖(無性生殖)方式復制許多新螅狀幼體。當自然水溫上升到15℃以上時,螅狀幼體以橫裂生殖方式產生有性世代碟狀幼體。初生碟狀幼體直徑2-4mm,浮游生活,經15-20天傘徑達20mm,為幼蜇;再經2個月生長,傘徑達300-600mm,體重1O-30kg,達到性成熟。秋末冬初,完成生殖的個體全部死亡。
5、攝食與生長
螅狀幼體的觸手是捕食器官,以小型浮游動物為食。碟狀幼體具有一個方形的口。在生長發育中,隨著口腕的形成,大約至傘徑20mm時,口腕基部部愈合,中央口封閉,代之以口腕和肩板上出現許許多多吸口與外界相通。吸口很小,生活狀態擴張時不到1mm,只能攝食小型浮游生物。其餌料生物的種類很多,主要為橈足類以及枝角類,介形類,漣蟲類,端足類等浮游甲殼動物,也掇食纖毛蟲類,貝類浮游幼體和硅藻。攝食活動晝夜連續不斷,一次飽食之后經4-5h食物被消化。食量很大,以鹵蟲無節幼體為餌料計,個體日攝量在傘徑20mm時為0.6萬個,70mm時為10萬個,110mm為26萬個,230mm為290多萬個。生長異常迅速,體重3mg的碟狀幼體,經2個月生長,可達1Okg以上,增重300多萬倍。顯然其生長速度與水體中的餌料生物密切相關。
二、海蜇的人工育苗
1、育苗基礎設施
(1)水池 用來蓄養親蜇和培養幼體。水泥池或水槽均可使用,對水池的大小,形狀和深淺等無嚴格要求,現有魚、蝦、貝、藻類育苗池均兼作海蜇育苗。如有條件,蓄養親蜇的水池以池壁光滑為好(如鑲嵌瓷磚),形狀以圓形,橢圓形或方形池四角抹圓為佳,這樣可減輕親蜇柔軟的傘頂部與池壁磨擦,延長其成活時間。
(2)附苗器 用宋供螅狀幼體附著。任何堅硬的無毒物質,如石塊、瓦片、玻璃、貝殼和塑料等,均可用作附苗器。為有效利用水體和便于操作管理,通常使用厚1mm的高壓聚乙烯波紋板,按間距3-4cm立體組裝成附苗器。一般20片組成一個附苗器。
(3)鹵蟲卵孵化設備 除早期螅狀幼體的最佳餌料為本種浮浪幼蟲和貝類擔輪幼蟲外,主要餌料為鹵蟲無節幼體,故孵化鹵蟲無節幼體的裝置及相應的加熱、控溫、充氣設備是必不可少的。
(4)供排水系統 與魚、蝦、貝、藻類育苗相比較,海蜇育苗無特殊要求。沉淀海水甚至不經沙濾也可以使用。
2、親蜇的收購及暫養
(1)親蜇的收購 渤海及黃海的天然海蜇,其成熟期一般在8月下旬到10月上旬之間,在一個生殖季節,性產物有2-3次排放高峰期,應在自然種群性腺第一個成熟高峰期,即8月末至9月初采捕親蜇。由于海蜇個體繁殖力強,所用親蜇數量不多;同時又因海蜇個體大,且身體柔軟易碎。應十分重視所捕親蜇的質量,最好能用手操網捕撈;用其他網具捕撈時,下網至起網的時間不宜太長。捕到的親蜇應立即置于船上備好的大桶中暫養。海蜇分泌物多,耗氧量大,暫養的運輸過程嚴防因缺氧窒息死亡。正常情況下,親蜇環肌收縮40-50次/min。用汽車運輸時,由于途中難于換水,容器應大一些,途經時間愈短愈好。
(2)親蜇的暫養 親蜇入池后一般將雌雄個體分池蓄養,雌雄比例2-3:1。親蜇耗氧量在20-25℃下大致為3000-4000mg/天。在蓄養期間,若以每24h換水一次估算,每一親體所占有的水體應不少于2m³,蓄養密度大則應增加換水頻次。親蜇蓄養期間,可投喂鹵蟲無節幼體或其它小型浮游動物,2-3次/天。
3、產卵與孵化
(1)蓄水和水處理 前一天將水池刷凈,注入新鮮海水,作為孵化池。如果育苗室地處內灣或城市附近,可在海水中加入4-8ppm的EDTA(乙二胺四乙酸二鈉鹽),起絡合重金屬離子作用,有利于提高孵化率。
(2)產卵 海蜇產卵和排精的時間一般在黎明,凌晨05:00-06:00將親蜇從蓄養池移入孵化池。親蜇密度控制在1-2個/m³移入親蜇1h后,從池底取樣在顯微鏡下觀察是否出現卵裂,之后每隔20-30min抽樣觀察一次,產卵后3h即可將將親蜇撈出。
(3)孵化 一般采用原池孵化,孵化池內微量充氣。
4、浮浪幼蟲的變態、附著和管理
(1)浮浪幼蟲活潑池游,左旋自轉。變態為螅狀幼體的時間,快者24h,多數為3-4天。前端附著形成足盤和柄部,后端形成口和觸手;如變態時未遇到附著基,則在浮游狀態下變態,柄部向上倒懸浮于水面。柄端具粘性細胞,接觸附著基易于附著。
(2)當鏡檢發現有變態的浮浪幼體時應該及時投放附著基。由于浮浪幼蟲多以前端向斜上方游動,附苗塑料片應與水面平行。浮浪幼蟲變態為螅狀幼體,絕大多數附著于塑料片下側,即螅狀幼體柄部向上,口端向下,呈倒垂狀。
(3)浮浪幼蟲變態附著密度以300-500萬個/m³為好,投放附著基后的5天內不能大量換水,防止未變態的幼體流失。
5、螅狀幼體的培養與管理
(1)螅狀幼體培養 培養螅狀幼體主要技術是適時投餌和換水,促進早期螅狀幼體(4觸手),正常發育,迅速長齊16條觸手。
早期螅狀幼體很小,其餌料生物為個體小于0.2mm的浮游生物。據有關報道,投喂單細胞藻類、酵母、輪蟲和微膠囊人工餌料,對其生長發育并無明顯促進作用;用貝類擔輪幼蟲、其它浮游幼體和小型橈足類投喂效果良好;以浮浪幼蟲作餌料效果最佳。同時,漂浮于水面的早期螅狀幼體一旦捕獲餌料,可下沉附著。故適時投餌對提高附苗量是至為重要的。投喂時間應在下附苗器5天后開始,每日投喂1次,投餌量為估計附苗量的5倍以上,投喂5-6次后,發育至中期螅狀幼體,具8條觸手,體長0.5-0.8mm。此后的餌料用鹵蟲無節幼體,每2天投餌一次,喂后2-3h部分即可。(1/4-1/2),投喂4-5次后,發育為后期螅狀幼體,具16條螅狀幼體。
(2)螅狀幼體的管理 人工培育螅狀幼體的時間是秋季(9-10月),而蝶狀體的放養時間是翌年夏季(5-6月),其間相隔7個左右,并有一個越冬階段;在此期間,螅狀幼體的管理至關重要,所以應該著重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控制光照 用黑布覆蓋水池,使池中保持照暗或弱(500LUX以下),防止雜藻等在附苗器上大量繁殖生長,以提高螅狀幼體成活率。
保持低溫 螅狀幼體適應低溫生活,以10℃以下,0℃以上為宜。
適時投餌 以鹵蟲無節幼體為餌料,投喂頻次依水溫而定。一般是5℃以下可1周投喂一次,6-10℃時每周投喂2次,投餌量為螅狀幼體數量的100-200倍。螅狀幼體飽食后呈桔黃色,饑餓時呈蒼白色,故投喂頻次和投餌量可根據螅狀幼體顏色深淺酌情增減。
適時換水 換水量的多少取決于水溫和投餌量,水溫高、投餌量大換水量就大,反之則少,一般在10℃以上每日換水1/3-1/2水體,越冬期間5-7天換一次即可。
6、碟狀幼體的培育和管理
(1)橫裂生殖 橫裂生殖包括分節和變態兩個緊密相連系的階段,一個螅狀幼體可橫裂為若干個裂節,這些裂節經過一系列組織器官的改建,重組和分化,形成營浮游生活的碟狀幼體。
橫裂生殖開始的標志是8條感覺觸手基部膨大,同時或稍后,觸手下方的托部出現橫溝。隨著橫溝增多,感覺觸手由錐形變為長方形,且兩上角延伸形成緣瓣,兩緣瓣之間形成紅色的感覺棍。在此過程中,感覺觸手縮短,繼而被吸收,隨后8條從輻觸手也縮短和被吸收。口和口柄變為方形,腔腸中出現4條胃絲,從輻位上傘表層出現明顯的8叢刺胞。這種已完全形成但仍未釋放的碟狀幼體頻繁地悸動。在頂部碟狀幼體形成的過程中和形成后,其下方的裂節也依次變態為碟狀幼體。隨著碟狀幼體被釋放,在最后一個裂節下方的親本螅狀幼體上,觸手再生。當全部碟狀幼體釋放完畢后,又回復螅狀幼體形態。螅狀幼體可多次重復發生橫裂生殖。
(2)蝶狀體的產生 螅狀幼體橫裂生殖產生碟狀幼體數量的多少,與發生橫裂生殖之前螅狀幼體的長度密切相關。個體越長,產生碟狀幼體數量越多。海蜇螅狀幼體長度通常為1-3mm,不同體長個體產生碟狀幼體的數量,一般是體長1mm者產生3-4個,2mm者產生7-9個,3mm者產生2-15個個別特別大個體產生碟狀幼體的數量可多達30個。故在螅狀幼體越冬之后發生橫裂生殖之前這段時間,應特別重視餌料的充分供給,營養條件是影響螅狀幼體生長和個體大小的主要因素。
(3)碟狀幼體的管理 初生碟狀幼體五色,半透明,直徑2-4mm。在18-22℃下,經7-10天生長,傘徑達10cm左右,為中期碟狀幼體或稱稚蜇;經15-20天生長,傘徑達20cm左右,為幼蜇。
碟狀幼體營浮游生活,隨著生長發育,耗氧量和排氨量急劇上升。個體耗氧量,初生碟狀幼體為4.8ugN/天,稚蜇為79.5ugN/天。因此,在海蜇水母體的培育過程中,保持水質新鮮是至為重要的。水體溶氧下限為2.0mg/L,氨氮濃度上限為1.5mgN/L,pH范圍為7.5-8.5。
投喂頻次:碟狀幼體2-3次/天,稚蜇1:1000-200,幼蜇1:500-1000。一般每天換水一次,換水量2/3。
初生碟狀幼體的從輻緣瓣和網管尚未發育,浮游能力很弱,絕大多數個體沉降于池底,必須攪動水體,一般采取微量充氣方法,攪動使其浮游,攝食和生長。但發育至稚蜇和幼蜇階段,由于胃腔和網管系統分化并復雜化,充氣的氣泡進入體內往往難于排出,影響幼體自主游動,容易造成死亡。此時應停止充氣,可用靜水培養;若有條件在池中造成人工波浪,則培養效果更佳。
蝶狀體的培育密度以10000個/m³為好,在人工控制條件下,碟狀幼體至稚蜇階段的成活率,一般可達80%以上;至幼蜇階段的成活率,可達60%以上。(摘自魚業科技產業)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