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在室內小規模培養鹵蟲,可利用玻璃或聚乙烯制的培養缸、水族箱、水槽和水缸、水泥池、圓筒漏斗狀水槽等。國外還設計、利用裝有氣舉泵的長方形水槽和中央裝有特制過濾系統的流水培養槽,容量300升、2噸、5噸不等,水深不超過1米,為防止水蒸發和散熱,在水槽上可以安裝保溫蓋,四周加襯隔勢保溫材料。
培養用水要經篩絹(紗布、玻璃棉)或沙濾池過濾,沒有海水的地方可用井水加粗鹽配制,鹽度30-75‰,如高密度不換水培養,則用加重碳酸鹽(2克/升)的天然海水,水溫保持在25-30℃。槽內輕微通氣或每日攪拌數次,以增加水體溶氧量。剛孵化的無節幼體放養密度一般為100-500個體/升;高密度培養可放養1萬個體/升,流水培養放養2萬個體/升。在下午傍晚接種。飼喂鹵蟲可用顆粒直徑小于50微米的干粉或糊狀飼料。必須是在培育水中溶解度很低的,如米糠、大豆粉與面粉1:1的混合粉、螺旋藻及其他海藻干粉、酵母、豆渣粉、淀粉粕等。也可施肥繁殖單細胞藻類、纖毛蟲類原生動物、細菌等作為飼料,培養中要保證餌料供應,必須及時補充餌料,一般每天兩次,高密度培養最好1小時1次,這是因為鹵蟲是連續攝食的濾食性動物,餌料保持恒定密度可維持較快生長和較高的餌料轉換效率。
培養用水的透明度是確定最適投餌量的有用參數。投喂微粒米糠時,米糠懸浮液的透明度應保持在15-20厘米。每小時投喂1次,就可以使晝夜餌料密度保持穩定,培養14天,共投米糠干粉4公斤,如投喂酵母,數量不可太多,每立方米水體,每天投100-150克,夏天更應少投勤投,在培養過程中,容器底部沉積殘餌、鹵蟲排匯物和蛻下的皮等,影響水質,也妨礙鹵蟲攝餌,第四天起應不斷地將顆粒廢物自培養液中清除。漏斗狀容器可打開下面塞子清除,也可用虹吸法清除,排污管口扎上篩網,網目大小隨鹵蟲生長更換,即從200微米換為250、350和450微米的,盡可能將底部污物吸出而不漏失鹵蟲,培養到第6天,鹵蟲胸足開始活動,濾食率大大提高, 要定時測定溶氧量和PH值,當溶氧量降到2ppm,PH值降到7.5以下時,需加大充氣量或添加碳酸氫鈉,根據水質情況也可換水,可以2-3天換一次,每次換1/3——1/2,經過2周培養以后,鹵蟲平均長度達到7-8毫米即可采收。
采收可利用鹵蟲到表面呼吸的習性,采收成體期前的鹵蟲。方法是停止充氣,不攪動培養水,水中溶氧量逐漸降低,約30分鐘后,培養液中的氧含量達到臨界值,鹵蟲密集到水的表層,這時用抄網就可將鹵蟲收獲。從無節幼體,養到成體前大型鹵蟲,一般每立方米水體,產量可達2-5公斤(濕重)。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