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田螺的養殖方式有專池養殖、稻田兼養和魚螺混養等。專池養殖的池塘面積宜小、土質松軟、水源充足。池內可適當種些茭筍、慈菇等水生植物,以充分利用土地并給田螺創造有隱蔽的生態環境。養殖池中的水質好壞是養殖田螺成敗的關鍵之一。首先要保證水質優良,凡含有大量鐵質和硫質的水,絕對不能使用。因為含鐵量過高的水,放養種苗后死亡率很高,能成活的螺殼上也附著紅銹,甚至螺肉也呈現紅棕色。硫磺水質同樣使用螺具有硫磺臭味,不堪食用。養殖用水以稍混濁的河川或池塘天然水體最佳,不要過于清澄透明,水體應含有豐富的天然餌料和充足的氧氣。山于田螺對水中溶氧量非常敏感,當溶氧量在3.5毫克/升時,就不太攝食,降至1.5毫克/升時,就會死亡,所以養殖用水必須清新,能用半流水式養殖較為理想。
田螺養殖最適水溫為20℃-26℃,這時攝食旺盛。當水溫升至30℃-33℃時,田螺便潛入土中避暑,不食不動,也不成長。肉質也變硬乏味。所以必須注意把水溫調節在26℃以下。養殖水深,一般為30厘米。冬季為了提高水溫,可降至20厘米左右。這些水量,不僅是田螺生育所需,也有防御敵害作用。
田螺喜棲于質地松軟、餌料豐富的土壤環境,主要攝食繁殖于水底的動植物和腐敗的有機物。一般人認為田螺攝食泥土,其實不然,他是將微生物或腐敗物連同泥土一并索食。在天然餌料不足時,可投喂青菜、米糠及魚類的內臟廢棄物等人工飼料。每次的投餌量為田螺重量的10%-30%,投餌時間可在早上進行。若發現養殖池中的田螺其厴收縮后肉質溢出于外面者為缺乏鈣質,可在餌料中滲入貝殼類的粉末。若其厴深入螺殼內面者,則為餌料不足所致,應增加投餌量。同時池水過渡溫濁時,田螺也會停止攝餌,且分泌大量的粘液,有時會導致幼螺死亡,所以應避免濁水進入池中。
稻田兼養田螺,選用全年不涸水而濕潤的沼田,最適合于田螺生活。稻田的有機質肥料和雜草,能供應田螺食用,在放養密度較大時,可補充投喂一些人工餌料。在水稻的蔭蔽下,夏季能維持田螺生長。所以稻田養螺,是一種簡易省工的養殖方式,只是要注意避免使用農藥,否則對田螺產生毒害。
田螺可與一齡鯉魚種混養,投喂鯉魚的飼料,經在泥土中分解后,供作田螺飼料。但不宜與二齡鯉魚混養,由于這種個體的鯉魚會吞食田螺仔貝。還可以與其他魚類或水生動物混養。有時為了提高名優水產品的產量,把田螺作為青魚、龜、鰲飼養中的優質飼料。
田螺在天然狀態下,當年能長至6-8克的個體,而人工養殖的個體重可達12-15克。最初的三至四個月成長最快,以后逐漸緩慢,以至二年后則不再成長。因此,田螺在人工養殖期間要抓住時機,充分投餌使其在較短的時間內長成,這樣螺肉大且柔軟味美,為天然者所不及,產量也較高。
捕獲方法 田螺捕獲的方沙除用手伸入池中撈取外,也可用手抄網捕獲。網的直徑為20厘米,網目2.8厘米,捕撈時可讓個體小的漏網于池中繼續養殖。倘若養殖池面積較大時,可用炒熟的米糠混以粘土捏成團狀,投入池中,田螺聞到香味就會群集攝食,這時可拾大留小或用網具捕獲。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