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棘胸蛙俗稱石蛙,又名石雞,是生活在深山密林、山澗小溪中的珍貴兩棲類動物。位于浙西錢江源頭的浙江省衢州市開化縣,境內群山連綿,森林茂密,山澗小溪眾多,棘胸蛙自然資源、生態、生長、棲息、繁育的環境十分優越,是當地山區的名產之一。棘胸蛙仿生態養殖具有投資少(因地制宜)、效益高(形式多樣)、市場俏(綠色產品)等優點,特別適宜有條件的山
區農民利用山澗溪水、泉水、地下水等自然流水資源加以開發,且發展前景廣闊。棘胸蛙仿生態養殖應把握的技術要點如下:
一、認識棘胸蛙主要的生物學特性
棘胸蛙體大肥碩,體形與青蛙基本相似;其皮膚粗糙,背部布滿黑色刺疣,又與蟾蜍類同。雄性棘胸蛙背部的刺疣窄長,連接成行而呈不規則排列,且間有小圓疣,胸部布滿分散的黑色大刺疣,腹面呈淡黃色;雌性棘胸蛙背部均為分散小圓疣,胸部無刺狀棘突,腹部光滑而呈白色。
棘胸蛙喜歡棲息在草木叢生、陰涼安靜、清水長流的山澗、溪流的自然洞穴或石縫之中,典型的夜間覓食,以昆蟲及幼體、蚯蚓、蠅蛆、小螺、小蝦、小魚等動物性活餌為主,不攝食死的或不活動的食物。棘胸蛙攝食活動受氣候環境的影響甚大,不僅在溫度降至10℃以下要冬眠,而且當水溫超過30℃時會出現夏眠,均不吃食,溫度超過35℃時會出現異常,甚至死亡。
棘胸蛙的養殖生長過程為:卵→蝌蚪→幼蛙→成蛙,其養殖一般是指將蝌蚪培育成幼蛙(體重50g/只-80g/只),然后將幼
蛙養成至達到商品規格(體重150g/只以上)的成蛙;或直接放養
幼蛙養成至成蛙。
二、選擇適宜的養殖場地
棘胸蛙的養殖場地應具備“足、清、涼、靜”的環境件。“足”是指水源一定要充足,且能常年流水;“清”是指水質必須清新,無污染;“涼”則要求涼爽,尤其是夏秋高溫季節的水溫不超過30℃;“靜”足要求環境幽靜,以避免干擾。一般地,應選擇水量充裕、引水方便、水質優良、林木蔥郁、自然環境幽靜的山澗、山村庭院或依山傍水的場地建場。
三、建好仿生態養殖池
根據自然條件、棘胸蛙不同生長階段與養殖特點,結合計劃養殖規模與生產投資,可選用庭院式、廠房式、柵欄式等不同的養殖方式,并建造仿生態養殖池。
1、蝌蚪池的建造 一般采用水泥池,面積為20㎡-30㎡;水中適當設置水草,以供蝌蚪棲息;設置進、排水口,用于調節水位和更換新水;池深0.8m-1.Om,水深控制在20cm-30cm,便于蝌蚪在水中活動和呼吸;池底鋪設部分鵝卵石,以增加蝌蚪的棲息場所。蝌蚪池邊或池中設有一定面積的陸地、陸島,且陸地、陸島的近水連接處建有水下緩坡,便于已變態的幼蛙能登陸棲息。陸島和陸地近水面部分還可用磚石塊和水泥板砌筑多個洞穴,也供登陸的變態幼蛙棲息。根據蝌蚪孵化和變態增溫、保溫、降溫的需要,靈活選擇搭建遮陽設施。
2、幼蛙池的建造 采用水泥池為好,也可利用土池,面積20㎡-30㎡,長方形,池深約0.8m-1.Om。由于幼蛙已能夠水陸兩棲,因此,幼蛙池的水深要淺一些,控制水深在15cm-20cm即可。池底鋪設部分大小鵝卵石,形成的石隙和壘疊露出水面可作蛙的棲息地。池中及池邊構筑陸島、陸岸及水溝,近水面用石塊和水泥板等建造多個洞穴,也供幼蛙棲息。洞穴前的水面上設置一些水泥板或木板,作為幼蛙登陸的跳板和投喂的飼料臺,板下架空,也可供蛙棲息。水中栽培水浮蓮、水葫蘆等水生植物,可起到遮陽降溫與凈化水質的作用。
3、咸蛙池的建造 成蛙池結構與幼蚌池類似,可為水泥池,也可用土池,面積一般為30㎡-40㎡。池中同樣要鋪設鵝卵石;構筑陸島、陸岸、水溝、穴洞;搭棚遮陽;栽種水生植物和常綠植物等。水面與陸地面積之比為1:2。
四、營造仿生態環境
1、建造防逃設施 室內養殖場地應加強管理,盡量避免養殖人員和生產操作以外的干擾。室外養殖場地的四周要用磚石或水泥瓦等建造圍欄,圍欄底腳挖30cm-40cm的深溝,用碎石填平,防蛙潛穴逃跑,圍欄高在1.5m以上,頂端設置向內約20cm的倒檐,既防止棘胸蛙逃跑和敵害的襲擊,又形成隔斷外界干擾的屏障,維持棘胸蛙養殖所需的清靜環境。
2、設置遮陽條件 棘胸蛙喜陰涼的生態環境,故應避免陽光的直接照射。可在圍欄附近種植常綠的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形成一個四季常青的陰涼環境;夏季,在養殖池上方需搭建涼棚,并種些蔓藤、攀藤作物和瓜果等;在池邊的空地上種植一些常綠植物,如南瓜、花草等,以增加遮陽面積,同時凈化空氣,改善生態條件,并能招引昆蟲以供蛙體補充攝食。
3、配置保持流水狀態的進排水系統 棘胸蛙的整個養殖過程中,養殖用水必須為常年細水長流,循環不息,并保持水質清新,溶解氧充足,水溫穩定。水源以山溪水、泉水為佳,不宜選用水質渾濁、有機質含量較多的池水。養殖池根據不同要求和水深,在每池的排水口內應設置限水孔,用以調節水位和水流量。最好建立一個常年自流的進排水系統,此系統應包括常年自流引水、蓄水池、供水和排水渠(管)等,且進排水切忌串池。
五、蝌蚪的培育
1、清池消毒 蝌蚪放養前10天,將池內污物清除干凈,然后加水50cm,用生石灰11Og/㎡或漂白粉1Og/㎡進行全池消毒。3天-5天后,待藥性消失,排除舊水再放入新水,才能放養蝌蚪。
2、放養蝌蚪 水泥池培育蝌蚪,可放養10日齡的蝌蚪1200尾/㎡-1500尾/㎡,20日齡的蝌蚪500尾/㎡-700尾/㎡,30日齡的蝌蚪200尾/㎡-300尾/㎡,80日齡的蝌蚪100尾/㎡-150尾/㎡。同池放養蝌蚪的日齡應大致相同,規格應基本一致。
3、飼養管理 宜選用經過熟蛋黃和粉狀飼料馴化、至少達到10日齡以上的蝌蚪進行放養,下池后即可投喂由熟蛋黃粉、粉碎干燥的豆腐渣、蚯蚓及黃粉蟲干粉、玉米粉等組成的粉狀飼料,1000尾蝌蚪的日投喂量:10日齡-20日齡時50g-200g,20日齡-變態時500g-1000g,變態后為1000g以上。投喂時,先將粉狀飼料浸濕,擠成球團,放在離水面下10cm-20cm的飼料臺內,每天早晚各投喂1次。
4、冰質管理 池水水位可隨蝌蚪個體變大而逐步加深,一般控制在30cm-60cm之間,水質要求“活、新、爽”,并注意進排水口的調節,重視水中殘餌的清除,水溫應保持在18℃-26℃。
5、變態期管理 蝌蚪成長對幼蛙個體大小、體質強弱有很大影響,蝌蚪越大則變態后的幼蛙也越大。在實際生產中,應根據不同季節孵化的蝌蚪,采用不同的培育方法,以提高養殖成活率和幼蛙生長速度。4月-5月孵化的蝌蚪,采取增濕、保溫以及增加飼料中動物性飼料比例等方法,加快蝌蚪生長,以使其在7月完成變態;6-7月孵化的蝌蚪,水溫適宜,生長速度快,生長期短,也應多投喂動物性飼料,使其在9月完成變態;7月以后孵化出的蝌蚪,更應加強營養,使之在越冬前體重達到50g以上,或者應降低水溫,減少動性飼料而以植物性飼料為主,使其發育體長達12cm以上,到翌年4月-5月變態,其生長速度比越冬前變態的幼蛙還要快。
在變態期,尤其應努力創造變態蝌蚪由水生過渡到水陸兩棲的生態條件。養殖池內,或有濕潤的沙質陸地,或增加放置一些水草、木板、泡沫塑料等漂浮物,以利變態時的蝌蚪能露出水面呼吸和休息,避免其長時間潛在水中而影響變態。
6、肪止浮頭 前半夜甚至傍晚發現蝌蚪長久在水面漂浮露頭或處于不活動狀態,必須立即加大水體交換量或換水,進行增氧。
7、開口攝食 剛變態的幼蛙個體很小,體質很弱,對環境適應能力很差,應留在原池選擇適口細小的活餌,如黃粉蟲、水蚯蚓和蠅蛆等進行馴化,促其早日開口攝食。經過精心飼養,體長達到1.5cm后再轉入幼蛙池培育。
六、幼蛙的培育
1、清池消毒 同蝌蚪池。
2、放養變態幼蛙 按規格大小基本一致進行分級放養,放養密度一般以100只/㎡-200只/㎡為好。放養前,用7mg/L高錳酸鉀溶液浸浴蛙體20分鐘進行消毒。飼養2個月后,根據蛙體的大小再進行分級放養。
3、投喂 仿生態養殖投喂的飼料主要以黃粉蟲和蠅蛆等活餌為主,掌握“四定”的投喂原則。定質:活餌應新鮮適口,投喂前用1mg/L高錳酸鉀消毒,再用清水漂洗干凈;定位:設置固定的飼料臺,定點投喂;定時:每天傍晚投喂1次;定量:前10天,每只幼蛙日投喂量1g-3g,以后的日投喂量按體重的3%-5%計算,并以當天吃完為度。
4、日常管理 保持微流水養殖,并注意維持池水低溫清新,水深掌握在15cm-20cm。避光遮陽飼養,夏季注意防暑。經常巡查,及時清除池中的殘餌和殘物。定期用1mg/L高錳酸鉀對培育池、飼料臺及生產工具進行消毒,如發現病蛙應及時隔離。注意保持池周安靜,避免異常干擾。
5、越冬管理 水溫降至10℃左右,幼蛙開始冬眠。越冬期間,盡可能加深水位,以防天氣變化而引起水溫突變。利用養殖池中筑建的洞穴越冬時,要注意控制水位略低于洞穴,不能:降洞穴淹沒在水體中。可在池周向陽避風處挖洞穴,覆蓋稻草、雜草等,或搭架塑料棚、草棚、草堆等御寒保溫設施,供蛙體鉆入越冬。越冬期間還要重點防止鼠類等敵害生物。
七、成蛙的養殖
1、清池消毒 同幼蛙池。
2、放養幼蛙 放養前,用3%食鹽水溶液浸泡幼蛙5分鐘,進行消毒。按規格大小分池放養,體重50g-80g幼蛙的放養密度為60只/㎡-80只/㎡;體重1OOg以上幼蛙的放養密度為20只/㎡-60只/㎡。養殖期間,每月進行篩選、分池調整放養密度1次。
3、投喂 池中設置固定的飼料臺,以水體不超過飼料臺為宜。飼料可多樣化,如黃粉蟲、蚯蚓、泥鰍、小魚蝦等均可,大小以幼蛙能吞食為宜。投喂量以水溫情況隨時調整,水溫在16℃-26℃時,日投喂量為蛙體體重的5%-10%;水溫低于16℃或高于26℃時,日投喂量為蛙體體重的1%-3%;水溫高于30℃或低于8℃時,停止投喂。每天黃昏時投喂1次。
4、日常管理 與幼蛙培育基本相類似。
八、幾種常見病的防治
1、水霉病 主要發生在蛙卵和蝌蚪期。預防方法:定期換水,保持水質清新。防治方法:捕撈與運輸時操作要細心;養殖池要消毒;蛙體發病后,可用0.3mg/L高錳酸鉀溶液浸浴,每日2次,每次30分鐘,3天后即可治愈。
2、腐皮病 又稱皮膚腐爛病,多發生在幼蛙和成蛙期。患病初期,體表出現白色花紋,而后腐爛脫落,眼睛變白,失去視覺,死亡率較高。防治方法:先用20ppm-30ppm生石灰或1ppm漂白粉消毒飼料臺和棘胸蛙聚居處,然后用23mg/L高錳酸鉀和冰醋酸合劑全池潑灑,連續2次有效。
3、腸胃炎 多發于春季至秋季,傳染性高,死亡率強。病蛙伸腿、閉眼、不吃、不動,反應遲鈍,不怕驚擾;解剖可見病蛙腹部和腸道充血、發炎。防治方法:定期換水,保持水質清新。注意在投喂后及時沖洗飼料臺,清除殘餌,并定期用漂白粉消毒。發病季節可在飼料中添加4%穿心蓮,也有較好的預防作用。也可
對病蛙進行人工強迫喂服上霉素或酵母片,每千克飼料拌入上述一種藥物1g-2g,每天2次,采用填食法連喂5天。
4、水腫病 多發生在成蛙期,病蛙的前后肢甚至全身出現浮腫,皮膚與肌肉間充水,不吃不動,幾天后死廣。預防方法:定期注入新水,經常保持水質清新。防治方法:用20g/m³高錳酸鉀全池潑灑,可控制疾病蔓延。(摘自中國水產)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