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使用配合飼料進行水產養殖,本來是發展大規模集約化健康養殖的理想選擇,但是近年來大面積養殖水體時有大規模病害發
生,甚至在水質條件較好、病原數量較少的流水環境也有頻率較高強度較大的細菌性疾病發生。究其原因,筆者通過調查走訪,發現除了病原因素及機體內在因素外,配合飼料的不當使用無疑是另一致命的外界環境因素。
一、使用有質量缺陷的配合飼料
1. 配方不完善
1.1 營養元素不夠全面、合理、平衡。當養殖品種攝食的飼料中某種營養物質缺乏或各種營養物質的平衡失調、長期使用低質飼料或含有抗菌素的飼料時,就會影響其免疫功能,導致代謝紊亂,并可直接導致其對各種寄生蟲和病原菌抵抗力的下降從而暴發疾病。
1.2 在制訂配方時,對各組分的拮抗性、抗營養素以及對生產和使用過程中各種營養素的損失問題考慮不夠,實際營養成分達不到配方制定的預期目標。
1.3 對適口性問題重視不夠。
2 加工和貯存方面管理不善
2.1由于機械或人為的原因,生產加工出來的配合飼料無法達到配方要求的情況比比皆是:混合不均勻、調質溫度不合理、粉碎粒度過大、顏色偏差、水分含量過高或過低、形狀大小不符合要求、顆粒過硬等等,使飼料適口性大大降低。在貯存、轉運過程中,飼料變質或營養素損失。
2.2有些廠家為了減少損失,使用低劣甚至過期變質原料加工成飼料。
二、配合飼料的使用不合理
1、因料譜程度較差,對飼料專一性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同一種飼料使用于不同的養殖品種、養殖方式、養殖條件。
2、盲目追求高蛋白質含量的飼料,殊不知合適就是最好。
3、使用廉價飼料甚至劣質替代物來代替配合飼料。在魚價偏低飼料價格偏高時,養殖業主為了降低成本,往往在某些階段采用停喂少喂配合飼料而使用廉價飼料或劣質替代物進行飼養的做法,結果導致攝食對象免疫力下降,大量的外來病源等不定因素隨之而來。
三、飼養水平不高
1、投喂量不準確。
1.1 對存塘魚總量估計不準甚至按大概量來計算投喂量。
1.2 不能根據外界因素的變化及時調整投喂量。
1.3 不能根據不同品種的生活習性正確投喂。
1.4 不能根據攝食對象不同的生理生長階段調整飼料的質和量。
1.5 不能根據檢查的結果及時調整投喂量。
2、投喂不適口飼料
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不懂得區別飼料的優劣,不能充分了解選用優質飼料的好處。另外一定程度上受飼料市場的制約。
3、日常管理不善
不能及時根據水色變化進行水質調控;對開包的飼料管理不到位,導致發生霉變或受到二次污染;投喂不遵循定質定量。
四、使用配合飼料發展健康養殖的三關把握
1、選擇關
選擇專業技術力量雄厚的正規飼料廠家生產的營養指標(尤其是限定性指標)、物理性狀、水中穩定性達到設計要求的攝食對象適口的配合飼料。
2、計劃關
根據養殖面積、放養規格和密度、最終養成規格和產量,估算出整個養殖周期所需飼料量,大概需要多少資金。同時根據攝食對象在各個不同生長階段的規格、密度和水溫,估算出近期所需配方科學的飼料量,并將用量計劃提前3-5天報到廠家,以便廠家準時安排生產,充分保證養殖業主需要,讓攝食對象在預定期限內(主要是趕上合適的價格)長成上市。
3、投喂關
3.1 馴化投喂,讓攝食對象形成條件反射,減少飼料浪費。
3.2 使用投餌機,減少人力成本,擴大投料范圍,保證攝食對象都有充分的攝食機會,防止攝食對象在爭食的過程中擦傷,消耗體能。
3.3 限量投喂,攝食對象八成飽,不再集群搶食為適。正常情況下,每次投喂持續時間,魚類控制在1小時,蝦2小時。
3.4 注意日投喂量、次數、時間的合理安排。
日投喂量堅持兩頭少、中間多的原則,主要考慮因素水溫高低、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強弱、水中溶氧量多少。
日投喂次數取決于養殖品種的攝食習性和消化特征,以及水溫和攝食對象的規格大小。
日投喂時間在日出后兩小時至日落前兩小時之間,建議投喂時間8:00,11:00,14:00,17:00,(日投喂3次);9:00,12:30,16:00(日投喂3次);10:00,15:00(日投喂2次)。
3.5 投喂新鮮飼料。發生霉變、結塊或異味的飼料堅決杜絕投喂,以免發生中毒產生病變。一批飼料盡可能保證在保質期內用完。
3.6 仔細觀察吃食情況,做好池塘日記。
毫無疑問,使用優質配合飼料進行水產養殖,是集約化、高產高效規模養殖模式的必然選擇,只要選好飼料、合理地使用加上科學的管理,就一定能夠減少養殖病害發生,真正實現健康養殖的預期目標。(摘自魚業致富指南)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