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有的甲魚生產單位飼料系數高達2.0-3.0,養成一斤甲魚飼料成本就得8-12元,而有的生產單位,飼料系數僅1.0-1.3,每斤甲魚飼料成本僅5元左右,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差距呢?筆者多年來一直從事甲魚飼料的研制、生產、銷售,售后服務及甲魚養殖的技術工作,走訪過國內大大小小兩千余家甲魚養殖單位,在此談談在甲魚養殖生產中如何提高飼料效率的辦法,供參考。
1、飼料粘彈性。飼料粘彈性好壞直接影響飼料的散失程度,特別是采取水下投料方式,飼料粘性就顯得為重要。飼料粘性強,不易散失,浪費就少,飼料效率當然就高,反之則飼料效率低。
2、飼料二次加工機械的選擇。目前市上有多種類型的飼料加工機械。筆者認為選用杭州產的軟顆粒機或用絞肉機改制的軟顆粒機為好。用這種機械加工飼料,每公斤飼料加水400-500克,加工后飼料直接成軟顆粒,顆粒均勻,表面光潔,水中穩定性好。
3、油脂的添加。在飼料中添加適量油脂,不僅增加飼料能量,保證必需脂肪酸需要,而且能使加工成的飼料表面更光潔、穩定性更好,對減少飼料浪費,提高飼料效率大有裨益。一般認為,在甲魚飼料中添加1%魚油,另加2%玉米油為最佳添加組合。
4、投料方式的選擇。目前全國各地投料的方法五花八門,各有特色,總的來說,大體可以分為軟顆粒水下投喂,軟顆粒水上投喂,團狀(或餅狀)水上投喂或下水投喂四種方式。筆者認為采取軟顆粒水下投喂的方式最為科學,這種方式投喂,甲魚攝食均勻,攝食時間容易控制,可保證飼料新鮮度,減少飼料浪費,養成的甲魚個體差異較小,飼料系數低。
5、投餌量的控制。關于這一點,筆者認為主要要以日均投餌量和攝食時間兩方面結合起來考慮。正常的投餌量應為稚鱉(3/50克/只)0.1-1.2/只,幼鱉(50-200克/只)1.0-2.6克/只,成鱉(200克以上)2.5/6.0克/只,至于攝食時間,若每天投喂2次,應控制在1小時內全部吃完,若每天投喂3次,應控制在40分鐘內吃完,若采取少量多餐的投喂方式,應控制在半小時內吃完為宜。有條件的養殖單位,最好采取少量多餐方式投料,這樣做不僅能盡量減少飼料散失,讓搶食較差的甲魚有更多機會吃到飼料,而且能讓飼料中添加的晶體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利用率得到提高,從而寸步降低餌料系數。
6、餌料臺的選擇和設置。養殖單位普遍采用的餌料臺有石棉瓦、木板、水泥板等材料,有平放、單面斜、雙面斜等多種設置方式。筆者認為,采取石棉瓦水下平放的方式設置餌料臺是迄今為止最為理想的方式。采用這種方式,餌料浪費少,甲魚攝食均勻,殘料易于觀察,而且取材廣泛,簡單易行。需要注意的是,石棉瓦放入水下的深度必須控制好,太深餌料易逸出,太淺甲魚上食有困難,適宜的深度為石棉瓦波頂離水面3.0-4.0厘米。
7、日常管理。日常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水溫、氣溫的調節,增氧機的開關,水質的日常管理,病死鱉的處理,攝食情況的觀察以及防治疾病措施的實施等,這是每個養殖單位的工作重點。日常管理工作的好壞,直接影響甲魚的健康狀況和飼料的使用效果。
8、餌料系數及甲魚生長速度的預期。多年以來,不同飼料生產企業和養殖單位對于餌料系數和甲魚生長速度的預期眾說紛紜,差異極大。誠然,影響這兩者的因系是多方面的,但歸根到底還是有一些標準和規律可循的。較優質的甲魚飼料,在正常生產條件下,稚鱉料餌料系數為0.8-1.0;幼鱉料在溫室條件下使用餌料系數為0.9-1.2,在室外池使用幼鱉料,其餌料系數為1.0-1.5;在室外池使用成鱉料,餌料系數為1.2-16。從正常生長速度來看,稚鱉放養后一個月,平均規格可達15-20克,第二個月平均規格可達40-50克,第三個月平均規格可達80-100克,以后平均每只甲魚每月增重應可達60克以上。放養185-195天,應有20-35%甲魚可達8兩以上的上市規格。基于這兩點,再結合上面談到的投餌量的控制問題,就不難算出比較準確的日投餌量,這對于指導正確生產有重大意義。有些養殖單位總以為飼料吃得越多,甲魚會長得越快,對餌料系數的預計偏高,兼之使用方法不科學,其實是飼料浪費卻以為是甲魚已全部吃完。結果,飼料投得越多,水質變得越快,水就換得越勤,甲魚卻越來越養不好,飼料效率越來越糟,這就是未能正確認識正常的餌料系數,從而不去尋找正確用料方法而導致的后果。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