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在甲魚工廠化養殖過程中,投餌量的預計與控制是日常工作的重點。過量投餌的弊端顯而易見:一是浪費飼料,直接增加生產成本;二是污染水體,惡化養殖環境,導致甲魚慢性中毒,免疫力下降,致病機率增加,成活率及生長性能下降,飼料轉化率也隨之下降;三是增加換水成本,污染環境,增加應激,影響攝食,進而延長養殖周期。而投餌不足同樣不可取:
是甲魚群體生長受抑制,生產周期被迫延長;二是因食物競爭激烈導致僵鱉比例增加,爭搶食物相互撕咬而使殘次甲魚比例上升;三是因飼料不足甲魚所攝飼料用于生長的比例下降,從而導致飼料效率下降;甲魚養殖生產中適量投餌非常關鍵;
如何確定最適投飼量,在生產中養殖者往往從飼料廠家在飼料包裝袋上提供的日投餌率為參考來確定日投飼總量,但往往由于飼料廠的技術人員缺乏實際養殖經驗,包裝袋上所標的日投餌率參考指標不是憑空臆想,就是相互抄襲,從而導致參考指標失去參考價值:再者,日投餌率這一概念本身就很不嚴謹,可變因素太多,范圍太大,對實際生產并無多大指導意義。如引用不當,還可能給養殖生產帶來重大損失,因此筆者
認為在甲魚生產中有必要引入日均投飼量概念來全面取代日投餌率。
所謂日均投飼量即每只甲魚每天正常生長所需的投飼量,以克/只·日為單位,如:10000只平均規格為100克的甲魚,每天正常投飼20公斤,即日均投飼量為2克/只日。筆者認為計算甲魚的日均投飼量稚鱉階段應精確到0.01克,幼、成鱉階段應精確到0.1克,以便準確指導養殖生產:那么如何在生產中正確計算甲魚的日均投飼量呢?筆者認為應用倒算法來估算;甲魚養殖生產簡單來說,就是投多少餌料,生產出多少甲魚;反之,生產出多少甲魚,就只能投喂多少飼料:所以,養殖者如能掌握兩個基本參數,就很容易計算出正常的日均投飼量:一是甲魚正常月生長速度,二是所用飼料的正常飼料系數。例如:所養的甲魚目前平均規格為50克左右,那么在正常生產條件下,這批甲魚養一個月平均凈增重約為40克/只,如果選用的飼料餌料系數可達1.0,那么這個月平均每只甲魚投喂40克飼料即可滿足生長需要,即日均投飼量為1.3克/只天,一月分三旬,甲魚不斷生長,投餌量也應不斷上升。這樣,上旬平均每天投料1.2克/只.日,中旬1.3克/只,日,下旬1.4克/只·日:這三個數字即可作為本月日投飼量的基本參數,當天個體投餌量參考近期甲魚攝食狀況、健康狀況以及水溫、水質、換水、應激、氣
候等情況來確定。再如:當前甲魚平均規格為100克/只正常月凈增重為60克/只,所選飼料餌料系數為1.5,則當月需投餌90克才能滿足生長需要,即日均投飼量為3.0克/只·日。
日均投飼量、飼料系數、甲魚正常生長速度三項指標是相互影響,動態平衡的,其中任何一項指標的變動都會直接影響其他指標。因此,在養殖生產中,正確把握日均投飼量有其深遠的意義:
1、適量喂料,即不浪費,也不少喂,以充分保證飼料效率。如果日均投飼量不在正常范圍內,就可能意味著過量投飼或投飼不足,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2、可以及時檢驗所用飼料的質量。如生產條件正常,按正常投飼量飼養,而養殖效果達不到預期目標,就意味著所選用飼料效率達不到預期標準。反之,如養殖效果比預期目標好,則意味著飼料效率比預期好。
3、可以幫助及時發現養殖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糾正、確保正常生產。如果日均投飼量長期偏離正常范圍。養殖者就要注意甲魚存池量是否誤差太大,所有飼料是否粘性不足,容易失散;飼料二次加工方法是否正確,軟顆粒機是否
有故障,飼料臺是否正確設置,水質是否變化太快等等問題。如果日均投飼量發生突變,養殖者就應檢查水溫是否正常,甲魚有無病害,水質是否惡化,有無其他干擾因素等等。
4、及時把握甲魚生長情況,為分批銷售提供依據。在正常生產條件下,選用一定飼料,按正常的日均投飼量投喂,其生長速度也是有規律可循的,一定時間內,吃下去多少飼料,
根據飼料系數及成活率就大致可估算出池中有多少產量。按一定時間甲魚所攝食的總飼料量,就可較準確測算出池中甲魚的平均規格,這對于指導分批銷售,減少因頻繁捉甲魚而帶來應激反應有重要意義。(摘自南方農村報)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