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黃腹彩龜別名彩龜、黃肚紅耳龜、黃耳龜,主要分布在美國東南部。
1、生物學特性
①形態特性
成體龜背甲可長達29厘米,背殼盾上有黃色條紋,頭部眼后具有形如耳狀的黃色斑塊。雌龜及幼龜背甲下緣和腹甲呈菊黃色,腹部各盾上有1-6對淺棕灰色斑,每片下緣盾的后部有暗灰色環形斑塊。雄性成體龜多呈灰黑色,眼后黃斑明顯縮小。前肢具黃色細條紋。
②習性
黃腹彩龜以水棲為主,有晾曬背甲習性,喜溫暖畏寒冷;幼體偏肉食性,很易馴食浮性配合顆粒飼料,成體龜食性雜。
③生長與繁殖
該龜生長較快,在相同養殖條件下快于紅耳龜,每平方米放養體重19克/只的稚龜71只,水溫25-28℃,投喂蛋白質含量39%左右的浮性配合顆粒飼料,經168天養殖,平均體重可達225克/尾,日均增重率4.76%。300克左右的雄龜已有交配行為,雌龜成熟較晚。繁殖季節在5-10月;雄龜的前爪明顯長于后肢爪。卵為白色,呈長橢圓形,重6-10克。
2、養殖方法
①養龜設備
養殖少量可用無毒塑料箱、盆及水族箱等,批量養殖宜在水泥池或較大土池中進行。為便于起捕,也可在池塘內設置敞口式網箱養殖,其上加防逃罩網。養殖池塘底部應有5%左右的坡度,池底最低處設置防逃網和排水閘閥。池深米左右,保持水深0.5-1.0米。池塘內放養部分浮萍、水葫蘆。所有養龜設備在正式放養龜之前,均須嚴格消毒。
②稚、幼龜放養
龜的選擇 應挑選外形完整、體色鮮艷、腹部沒有色斑、活潑好動、無病無傷的稚、幼龜做養殖對象。
龜體消毒與放養 用4×10-6的PVP-I對龜藥浴3-4小時,也可用300×10-6的“龜體寶”藥浴1小時。稚龜精養放80-90只/米2,粗養放30-40只/米2;幼龜精養放40-60只/米2;粗養放20只/米2左右。放養規格200克/只以上,精養放10-15只/米2,粗養放8只/米2左右。親龜放養2-4只/米2。雌雄比為3-5:1。
3、飼養管理方法
①投餌
選用粗蛋白含量38%-42%的浮性顆粒飼料,日投餌率1.6%-2.5%,分早、晚兩次投喂,傍晚投餌量應占全日量的2/3。為進一步促進龜的良好生長,每1-2天還應搭喂鮮魚、蝦、浮萍等鮮活飼料;浮性餌喂前浸泡光合細菌。
②水質調節
彩龜食欲旺盛,排糞較多,水質易老化,應及時調節好水質。通過潑灑光合細菌、神克隆菌、EM原露等微生態制劑,或經常注入同溫度的新鮮水,適當充氧以及施用其他水質改良劑等調整水質。
③堅持巡池,及時清理殘餌糞便
每天早、中、晚對龜的活動、吃食及養龜設備運轉情況,認真檢查并及時清除殘餌糞便。
4、病害防治
黃腹彩龜抗病力較強,一般很少患病,但在較高密度或飼養環境較差時亦有病害,其防治原則應是以防為主,治療為輔,綜合防治。
①白毛病(水霉病、膚霉病)
病原為水霉菌,多發生在水溫較高的水體內(25-32℃)。龜體受損(如劃傷)、水質惡化、水溫較高是誘發本病的外因。該病主要危害稚、幼龜,發病率可高達100%,但一般不會致死。外塘養殖主要流行季節為夏季,流行期溫度28℃左右。病龜的背甲、腹甲、頸部、四肢、緣盾的腹面,長有灰色絨毛,在水中呈絮狀。病龜焦燥不安,厭食或拒食,龜體消瘦。預防方法:降低養龜密度,水體定期消毒,每周潑灑1次PVP-I(濃度0.7×10-6-1.0-6)或神克隆菌(10×10-6-16×10-6);個體之間應隔開,以減少劃碰損傷。治療:少量患病,涂抹克霉唑藥水于患部及其周圍,每日2次,連抹3天,抹后干置。病龜較多時采用0.7×10-6硫酸銅和0.3×10-6硫酸亞鐵合劑全池潑灑或“龜體寶”200×10-6藥浴2-3小時。
②腐皮病
病原為嗜水氣單孢菌、溫和氣單胞菌及無色桿菌。患病率遠低于水霉病。外塘養殖流行于5-9月,高溫下發病率變高。病癥:四肢、頸、尾等處的表皮潰爛剝離、爪脫落。預防:水體定期消毒,盡量減少龜體損傷(減低放養密度;操作輕準)。治療:0.25×10-6-0.5×10-6濃度的頭孢拉丁潑灑全池。病龜量少時,可在患部先用碘酊消毒,清理病灶,再抹擦上消炎生肌膏。病龜嚴重時可肌注或腹腔注射頭孢拉丁,每千克龜20毫克,每日1次,連用3-4天。(摘自內陸水產)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