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一)建池方法
采用水泥池飼養(yǎng)虎紋蛙具有高產、高效、易養(yǎng)的特點。建池要求水源充足、水質好,避風、向陽、安靜。池中食臺面積占池面積的1/5,遮陽網占池面積的1/3,池高1米,水位0.2米左右,池底進水口向出水口稍傾斜。氣候適宜的話,一個15平方米的標準池,3個月可產商品蛙150公斤,最高可超過450公斤。
食臺的設置。其臺面可用水泥板制成,下設支撐墩,使臺面露出水面2—3厘米。也可用塑料泡沫板、木板等材料制作,四周設樁定位即可。
(二)蝌蚪的飼養(yǎng)管理
1.放苗:新建的水泥池先用每立方米300克的過磷酸鈣肥水浸泡15天以上,再消毒;老池用每立方米300克的生石灰或每立方米30克的高錳酸鉀消毒,然后將池子沖洗干凈,換上新水。蝌蚪的放養(yǎng)密度為:小蝌蚪每平方米1000—2000尾,中蝌蚪每平方米300—1000尾,大蝌蚪每平方米100—300尾。
2.飼養(yǎng):小蝌蚪先用蝌蚪專用粉狀飼料投喂6天,之后便可與喂養(yǎng)大、中蝌蚪一樣,改投蝌蚪沉性顆粒料,也可喂浮性料,每天投喂2次,于早晨和傍晚進行,投飼量一般為蝌蚪總重的5%—10%,做到定時、定質、定量。無全價飼料時,可自行配制,如:魚粉60%,豆粕10%,面粉30%。
3.管理:養(yǎng)蝌蚪的水,要求保持“肥、活、嫩、爽”,注意水質變化,適時換水,每次換水量為全池水的1/3,水位保持在20厘米左右。每天早、中、晚各巡塘1次,檢查是否有敵害生物侵入。定期對池水消毒,注意蝌蚪的攝食、活動和生長情況,適時分級。變態(tài)前,可在池中投放一些木板或水葫蘆等,為其變態(tài)登陸作準備。
(三)幼蛙及成蛙的飼養(yǎng)管理
1.放養(yǎng)密度:剛變態(tài)的稚蛙放養(yǎng)密度為200—300只/平方米,50克以下的幼蛙100—200只/平方米,50克以上的成蛙60—100只/平方米,也可一次性投放100只/平方米小蛙,直接養(yǎng)至商品蛙,但規(guī)格力求一致。蛙苗入池前,先用10克/立方米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30分鐘。
2.飼養(yǎng):目前,市場上銷售的虎紋蛙飼料品牌較多,大致分為蝌蚪料、稚蛙料、小蛙料、中蛙料和大蛙料等。剛變態(tài)的蛙用顆粒直徑2.0毫米左右的稚蛙料喂養(yǎng),小規(guī)模養(yǎng)殖戶也可用經過消毒的蠅蛆作稚蛙的開口飼料;個體長至20—30克時,投喂粒徑3.0毫米的幼蛙料;個體長至30—50克時,投喂粒徑3.5毫米的小蛙料;個體長至50—100克時,投喂粒徑5.0毫米的中蛙料;100克以上的成蛙,可投喂粒徑6.0毫米的后期料。投飼量一般為蛙群總體重的3%—5%,生長前期遇上晴好天氣,可增加1%—2%,陰雨天就應減少投飼,一般每天傍晚喂食1次,也可在上午8時加喂1次。從剛變態(tài)的稚蛙養(yǎng)至100克的成蛙需50—60天。
養(yǎng)殖戶也可用干魚、干蝦、蠶蛹等喂養(yǎng)虎紋蛙。
3.管理:由于飼養(yǎng)密度大,排泄物多,加上水體淺,水面小,水質變化快,這就要求經常換水,定期消毒,每天巡池1—2次,及時清除殘餌、死蛙、池底污物等。注意觀察蛙群的攝食、活動狀態(tài),經常抽查蛙的皮膚、眼睛是否正常,是否有天敵侵入或有逃逸現(xiàn)象。隨著蛙的生長,個體大小差異會逐漸明顯,應及時分級喂養(yǎng)。
(四)虎紋蛙的病害防治
一是對池水、餌料臺等定期消毒,一般10—15天1次,及時清污換水,始終保持良好的水環(huán)境。二是保證飼料質量,有針對性地在飼料中定期添加藥物防病、添加多種維生素平衡飼料營養(yǎng)。三是強化日常巡視,注意天氣變化,防止機械性操作,杜絕病原體入侵,做到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虎紋蛙常見病害及防治方法如下:
1.胃腸炎:這是蝌蚪及蛙共患的一種常見病。此病與水質污染、飼料變質或不潔、氣候多變等因素有關。病蝌蚪常浮于水面,肛門紅腫并外突,可見腹腔積水或腸內產氣而膨脹,死后多數(shù)沉于池底。防治方法是:①立即換水,清除池底污物,用1.5克/立方米的強氯精或2克/立方米呋喃唑酮全池潑灑;②每公斤飼料加入10—20克磺胺脒或5克呋喃唑酮,連喂6天;③取20克穿心蓮干草,10克火炭母干草煎汁,拌入1公斤飼料,或每公斤飼料加入0.5—1克大蒜素。
2.白內障:病蛙雙眼有一層白膜,呈“白內障”狀,造成失眠,解剖可見肌肉呈黃綠色,肝呈紫黑或紫紅色腫大,膽嚴重水腫,膽汁呈淡綠色。防治方法:①用2克/立方米漂白粉或20克/立方米的生石灰或50克/立方米高錳酸鉀全池潑灑;②每公斤飼料加入1克氯霉素或1克卡那霉素或4萬單位慶大霉素或2粒阿莫西林;③在飼料中經常適量添加VE等,提高蛙體的生理功能和免疫力。
3.肝腫大:此病主要是由細菌及營養(yǎng)不平衡等因素引起。病蛙呈肥胖狀,后肢粗大,手壓肌肉有硬感,皮膚微紅,解剖可見花肝,肝腫大,腹水等。防治方法:①經常換水,定期消毒;②每公斤飼料加入5克慶大霉素或10克氯霉素等,連用3天;③飼料中經常適量添加魚肝油和Vc。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shù)據(jù)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