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一、場地選擇在靠近海邊的養殖場選擇2個海、淡水來源容易、進排水方便的蝦池(40×60米,平均水深1.5米),海水來源為抽取海水經過濾后使用,淡水來源為井水,外加6個2×4米馴養淡化池,增氧設備一套。
二、種苗選擇選擇優質、健康、規格一致的美國紅魚、紅笛鯛、黑鯛苗種,體長6-7厘米。
三、放養
1、清塘消毒進水前將池塘水放干曝曬2天,每畝用100千克生石灰改良底質、進水30厘米,浸泡池塘3天后排干;再進水30厘米后,用漂白粉20ppm 全池潑灑消毒;2天后再用5千克/畝茶粕滅害;5天后進水育肥,使1號池水比重調到1.008,2號池水比重調到1.013。在放苗前7天潑灑光合細菌10ppm 。
2、苗種馴化苗種自3月20日運到,經硫酸銅10ppm 、溴氯海因4ppm混合劑處理5分鐘后,當天將美國紅魚、紅笛鯛、黑鯛分別放入馴化池暫養淡化,池水溫度控制在23-24℃,pH值為8.2,池水比重為1.018,放入魚苗后穩定池水3天。以后在保溫的情況下每天注入一定量的淡水,調節池水的比重,暫養美國紅魚池水按比重1.018(2天)→1.016(2天)→1.014(3天)→1.012(3天)→1.010(3天)→1.008逐步將海水比重調到1.008,暫養紅笛鯛和黑鯛的池水則按比重1.018(2天)→1.017(2天)→1.016(2天)→1.015(2天)→1.014(2天)→1.013逐步將海水比重調到1.013,然后將美國紅魚轉移放入1號池中,將紅笛鯛、黑鯛轉移放入2號池中,待穩定3天后每天逐步加5%左右的淡水,進行自然溫度和低鹽度的適應性馴化,經過10天將放養美國紅魚的1號池水的比重調到1.013,經過15天將放養紅笛鯛、黑鯛的2號池水的比重調到1.019-1.019,穩定2個池中pH在7.8-8.4的之間,魚苗1號池放養密度為每畝1000尾,2號池放養密度為800尾。
四、養成管理1、投飼管理飼料主要以新鮮的小雜魚為主,來源廣,價格便宜。前期由于魚體經過運輸,馴化淡水,體質較弱,必須投足飼料,以便魚盡快恢復過來進入快速生長期。中期7-9月要控制投喂量,因為此時正值高溫季節,盡管魚覓食旺盛,但如果魚吃得過飽易引發腸炎等病害;另外投料過多會引起池水水質變壞、惡化。后期投足飼料,因為此時為魚的主要育肥期,要適當加足飼料,而且飼料質量可以相對差些,但要新鮮,若投料不足必會影響魚的生長,特別是美國紅魚。投料為每天2次,日出前、日落后各1次,分三期按照10%、6%、7%的投料方式,每天投喂時以7-8成飽為基準。投料的時候要注意觀察魚的大小、生長情況,以能及時調整飼料的品種和增加投料數量,觀察魚的病害情況以能及早防治。
2、水質控制pH值要控制在7.8-8.4 之間,前期每4天換水5-8厘米,中期高溫期水質易惡化,每2天換水8-10厘米,后期視情況而定。但要注意穩定池水的比重,定期投入沸石粉調節水質。
3、魚病防治做到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主要做好綜合防治工作。定期每兩周連續2天在餌料中拌入1‰-2‰的強力霉素,以增強魚體抗病能力。定期在池中潑灑光合細菌,以穩定有益菌優勢,抑制病菌的繁殖生長,減少發病。
五、試驗結果經過4—11月共7個月的養殖,1號池共產美國紅魚3006千克畝產835千克個體增長至700—900克最大個體達1123克,成活率94%,2號池共收紅笛鯛、黑鯛1785千克,畝產495.8 千克個體增長至600—800克成活率90%,存活率明顯高于網箱養殖和一般圍塘養殖的40%—70%。在整個養成過程中水質比較容易管理控制,基本上沒有發生病害;魚的生長迅速,經濟效益顯著,不失為海水養殖業發展的一個新方法。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