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每年春季是投放鱔種的黃金季節,如果當地水源條件較好,因地制宜開展黃鱔無土流水飼養,不但生長快、成本低,而且產量高、易起捕,是很適合農民朋友發家致富的一項新興特種養殖業。現特將該技術要點介紹如下:
建池 選擇有常年流水特別是夏季干旱季節不會斷流的地方建池,池子四周最好搭設塑料棚架,這樣可以通過人工調節室溫使黃鱔一直處于良好的生長狀態。鱔池用水泥和磚砌成,每個小池面積以3-5m2為宜,池壁高50㎝左右,并在池的相對位置設置一個直徑2-3㎝的進水孔和兩個直徑4-5㎝的排水孔。進水孔與池底等高,排水孔一個與池底等高,一個高出池底5㎝左右,孔口都必須安裝金屬網罩防逃。若水源充足,場地較大的,可將若干個小池子連成一排,設總進水口與總排水口,進、排水渠寬度依據池的多少而定,一般為20-30㎝。
脫堿 由于新建水泥鱔池堿度較高,必須進行脫堿處理后才能投入鱔種,否則很易使黃鱔受到堿害而死亡。常見的脫堿方法是:先將總排水口塞好,灌滿池水,然后按每噸水溶入過磷權鈣肥料1㎏,或酸性磷酸鈉20g,或磷酸250g浸泡2日即可。也可用10%冰醋酸洗刷水泥池表面,然后注滿水浸泡3-5天。還可往裝滿水的池中一點一點地放進明礬,直到不溶解為止。進行上述脫堿后,為穩妥起見,可用pH試紙測試,或先放幾尾小魚或蝌蚪試水,1-2d后確無不良反應才能說明堿已脫去。然后,將池底一個排水孔堵住,使每口小池始終保持活水深5㎝,即可投放鱔種。
投種 鱔種入池前,一定要做好藥浴消毒,以殺滅體表有害病菌和寄生蟲等,消除運輸不善等原因造成的體表輕度感染性炎癥。這是提高成活率的關鍵措施。農村常用的藥浴方法較多,將3-4%食鹽水,或10ppm高錳酸鉀水(即1t水中加入10-20g)倒入盆桶內,浸入鱔種,保證其體表全部浸在藥液中。藥浴時間視具體情況而定,如果水溫高、藥液濃,時間可短些,反之則長些。但一般不超過20分鐘。必須注意的是,如藥浴中出現黃鱔焦燥不安、嚴重浮掙扎現象,應立即停止藥浴,并連水帶鱔倒入養殖池中,切忌在太陽直射下藥浴。
由于黃鱔具有吃小的種內殘食習性,這就要求選種時個體規格懸殊不能過大,一般以每尾重20-25g最為理想。放養密度一般以每平方米放養4-5㎏,最高不超過7.5㎏。無論放種多少,同一養殖池中規格要盡量整齊,切忌大小混雜,以免互相殘食。
馴飼 鱔種原本生活在野生狀態,初放時生活很不習慣,一般不肯吃人工投喂的飼料,需要進行馴飼。如果馴飼不好,吃食不集中、不旺盛,就可導致養殖失敗。馴飼的方法為:鱔種放養后2-3天不投飼,使其處于饑餓狀態,然后在晚上用黃鱔最喜歡吃的蚯蚓、蚌肉、螺肉等飼料(切碎)引食,將其分成幾小堆,放在進水口一邊,并適當加大流水量,第一次投飼量為鱔重的1-2%,次日晨檢查,如果全部吃完,第二天投飼量可增加到2-3%,以后逐漸到鱔體重量的5-6%。如果當天飼料吃不完,要將殘餌撈出,第二天仍按頭天量投喂。等到吃食正常后,才在引食飲料中摻入來源較文物蠶蛹、魚粉、豆餅、菜餅、麩皮、米糠、瓜皮和煮熟的動物內臟等飼料,第一次可加入1/5,同時減少1/5的引食飼料,以后每天增加1/5的量,5d后就可完全取消引食飼料。
管理 這種飼養方法,由于水質清新只要飼料充足,鱔魚不會逃跑,因此平時只要注意保證水流暢通,防止鼠、蛇以及寄生物為害即可.飼養一段時間后,同一池的鱔魚如果出現大小不勻,要及時將大小鱔分開飼養。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