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2003年我站進行了稻田河蟹、池塘淡水魚和工廠化海水魚無公害養殖,實施示范推廣。在漁業生產的全過程中,我們加強了產前、產中、產后的服務,示范推廣水產品無公害養殖技術模式,促進了丹東地區的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稻田成蟹養殖
1、實施地點與規模
實施地點:東港市長山鎮、北并子鎮和椅圈鎮。經檢測,上述三鎮的稻田養蟹環境符合GB/T18407.4--2001所規定的無公害水產品產地環境要求。
總面積2.5萬畝。
2、無公害養殖技術模式
遵照《GB/T18406.4--2001農產品安全質量無公害水產品安全要求》,《NY/T5064--2001無公害食品中華絨螯蟹》,所規定的標準,即活體感官指標、理化指標、安全衛生指標生產成蟹產品。遵照《NYFF5060--2001無公害食品中華絨螯蟹養殖技術規范》,進行稻田成蟹技術養殖。
3、無公害稻田成蟹養殖技術措施
1) 養蟹稻田靠近渠道、水質清新無污染、注排水方便。稻埂坡比1:2,四周用塑料布圍作防逃設施。稻田四周挖環溝,面積大者加挖十字溝,環溝寬2m、深1.2m,十字溝寬1m、深1m,蟹溝面積占稻田面積15%。水深1.0--1.5m,三處水源系東港市鐵甲水庫供水,經檢測,水源水質符合SC/T1009和NY/T5051—2001規定。
2) 放蟹種前準備
放蟹種前兩周,用0.2kg/m2生石灰消毒,放蟹種前一周注水。
3) 蟹種放養
蟹種(扣蟹)要求規格整齊,100--200只/kg,體質健壯、爬行敏捷、附肢齊全、無損傷、無寄生蟲附著。放養前用4%食鹽水溶液浸洗5分鐘,每畝放養400--600只,共放養扣蟹1250萬只,計77000kg。
4) 飼養管理
飼料為小雜魚、屠宰場下腳料和配合餌料。配合餌料符合GB/T13078和NY/T5072規定,堅持投餌四定,日投餌兩次,早晚各一次,沿池邊設固定投餌點。餌料新鮮適口,粗精結合,嚴禁投腐敗變質餌料。日投餌料量3--4月份為蟹種體重1%左右,5--7月份為5%--8%,8--10月份為10%以上。每日早晨占30%,傍晚占70%。
5) 水質調控
稻田蟹溝內5月上旬保持水深0.6m,7月亡旬0.8--1m,7月上旬以后達最深水位。6---9月份,每5—10天換水一次,春秋季節每兩周換水一次,每次換水20---30cm,先排后灌。每兩周潑生石灰一次,用量為1O--15g/m3。透明度30---50cm,溶解氧5mg/L以上。
6) 病害防治
預防措施為干塘清淤消毒蟹種檢疫消毒及調控及調控水質和改善底質。出現蟹病,防治藥物的使用執行NY/T5071標準。
7) 日常管理
堅持早晚結合投餌巡塘,觀察蟹種蛻殼生長、病害敵害情況。檢查水源是否有污染,檢查防逃設施,及時修補裂縫。稻田管理按NY/T5055執行。
8) 捕撈收獲
9月末一10月初,水溫降至10%以下,采取張捕、燈光誘捕,排水干塘捕等方法捕撈成蟹,捕捉的成蟹經暫養吐泥濾臟后外運銷售。
4、示范推廣結果
經過近5個月的養殖,2.5萬畝稻田平均畝產河蟹55kg,平均個體重75g/只,最大個體重250g。總產成蟹1375噸,總產值4125萬元,生產成本2100萬元,總利潤2025萬元,畝利潤810元。
二、淡水魚池塘養殖
1、示范推廣地點與規模
地點:東港市的長山鎮、北井子鎮、椅圈鎮、孤山鎮、黃土坎鎮;鳳城市的藍旗鎮。
經檢測,上述鄉鎮養魚池塘的環境符合GB/T18407.4--2001所規定的無公害水產品產地環境要求。
總面積10000畝。
2、無公害養殖技術模式
遵照《GB/T18406.4--2001農產品安全質量無公害水產品安全要求》和《NY/T5053—2001無公害食品草、青、鰱、鳙、尼羅羅非魚》、《NY/T 5054--2002無公害食品 尼羅羅非魚等養殖技術規范》、《NY/T5166---2002無公害食品鱖》、《NY/T5167--2002無公害食品鱖魚養殖技術規范》等所生產淡
水成魚符合規定的標準,即魚感官要求、鮮魚感官要求,安全衛生指標。按技術規范從事養殖技術生產。
3、無公害淡水池塘養殖成魚技術措施
1) 環境要求
水源充足,注排水方便,水源為鐵甲水庫和土門子水庫灌溉渠道水,符合GB/T11607規定,池塘水質規定符合NY5051--2001規定。
魚池面積1000--10000m:,水深2--3m。池底平坦,壤土或沙壤土,淤泥厚度20cm。魚種人池前15天清池,生石灰0.2kg/m2消毒。放魚種一周前注水,然后施肥,用農家肥3000--4000kg/公頃。
2) 魚種投放
主養鯉魚,搭養鰱、鳙、草、團頭魴、鱖、鯽等。
鯉占80%,其它占20%。魚種規格100--200g,要求魚種規格整齊,鱗片完整,體表無傷,游泳能力強,人池前檢疫消毒。放養密度1000尾/公頃,總計放種1000萬尾,總重1500噸。
3) 飼養管理
以配合餌料為主,餌料執行NY/T5072規定,搭養草、團頭魴池塘投青草,以滿足攝食。配餌日投量為魚體體重4%--5%,日投餌四次,要求投餌四定,以投餌機投餌。每15天注水一次,水深2m,水質要求肥、活、嫩、爽,透明度30--40cm。每0.5—1.0公頃配2—3kw增氧機一臺,每日午后及清晨各開機一次,每次2--3小時,高溫季節每次增加1—2小時。保持溶解氧4mg/L以上,嚴防浮頭。
4) 病害防治
預防為主,措施為干塘清淤消毒。魚種人池前檢疫病毒,調控水質和改善底質。每兩周潑灑生石灰一次,用量為1O--15g/m3,出現魚病,防治藥物使用按NY/T5071執行。
4、示范推廣結果
10月份開始出池,10000畝池塘平均畝產成魚750kg,平均個體重;鯉魚1.0kg,草魚1.2kg,鰱魚1.Okg,鳙魚1.25kg,鯽魚0.25kg,團頭魴魚0.4kg,鱖魚0.5kg。
總產成魚7500噸,總產值4200萬元,生產成本3690萬元:總利潤510萬元,畝盈利510萬元。
三、工廠化海水養殖大菱鲆
1、示范推廣地點及規模
地點:東港市祥和水產養殖公司(長山鎮)
經檢測,祥和水產養殖公司環境符合GB/T18407.4--2001所規定的無公害水產晶產地環境要求。
總面積1000m2。
2、無公害養殖技術模式
遵照《NY/T5152--2002無公害食品大菱鲆》規定的感官要求和安全指標生產大菱鲆成魚,遵照《NY/T5153--2002無公害食品大菱鲆養殖技術規范》從事養殖技術生產。
3、無公害工廠化海水養殖大菱鲆技術措施
1) 環境條件
東港市祥和水產養殖公司地處東港市長山鎮,遠離污染源,通訊、交通方便,電力充足。淡水水源為鐵甲水庫灌溉渠道,水量充足,水源水質符合GB/T11607要求。養殖用水符合NY/T5052--2002規定。
2) 養成條件
工廠化室內養成。養成池1000m2,光照強度500---20001lx,光線均勻柔和,水溫10℃一24℃,pH7.6--8.6,鹽度15‰-32‰,溶解氧5mg/L。
3) 魚種投放
1月10日投放大菱鲆魚魚種,魚種從山東購進,運輸前停食1天,人池水溫和運輸水溫溫差不超過2℃,鹽度差小于5‰。
魚種全長18cm,平均體重79g,放養密度為前期55尾/m2。后期20尾/m2。
4) 飼養管理
池水水深60---80cm,流水量為養成水體5—10倍,水體清潔、無污染,及時清除污物。
餌料包括軟顆粒餌料和飼料魚,軟顆粒飼料由粉狀配合飼料與飼料魚混合加工制成,各項指標符和NY/T5072規定。飼料魚洗凈后直接投喂,要保持新鮮,無病害,無污染。
配合飼料日投喂量為魚體重1%--2%,飼料魚日投喂量為魚體重1.5%--3%,要根據魚攝食量靈活掌握,保證無殘餌。魚體重200g以內,日投餌3---4次。體重200---300g,日投餌2--3次。體重300---400g,日投餌2次。水溫低于12℃或高于22℃或魚攝食不良時,應適當減少投餌次數及投餌量。
5) 病害防治
認真觀察魚的攝食、游動和生長發育情況,發現病魚、死魚及時撈出,并解剖分析鏡檢。采取控光調溫,增加流水量等綜合技術措施預防病害。藥物使用符合NY/T5071的要求。
4、示范推廣結果
經過10個月的精心飼養,于11月初出池。總產大菱鲆成魚10120kg,平均個體重506g,每m2產成魚1O.12kg,總產值301.2萬元,生產成本242.24萬元,利潤58.696萬元。
四、無公害養殖技術模式示范推廣的體會
無公害漁業是新生事物,其目的是向社會提供無公害水產品,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對水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的全過程實行全方位質量控制。丹東地區海、淡水資源異常豐富,無公害漁業正在開發,無公害水產品產地認定剛剛開始,無公害養殖技術示范推廣也只是起步,今年的示范推廣面積只占全市總面積的十幾分之一,所以無公害漁業在丹東任重道遠,我們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用多種形式開展宣傳無公害漁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同時加大培訓力度,大力推廣無公害漁業技術,廣泛開展科技示范,讓廣大漁民切實感受到運用無公害漁業技術致富的甜頭,以此提高運用科技致富的能力和自覺性,加速無公害漁業技術的推廣應用。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