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據了解,我國龜鱉的野生資源在人工養殖發展以前還是比較豐富的,野生龜鱉的品種有31種。
但自從發展人工養殖以后,龜鱉的野生種質存量急劇下降。至目前,連過去野生種群較大的中華鱉和烏龜也很難在常規的棲息地隨意找到。所以,目前我國人工養殖的龜鱉苗種,龜類中除烏龜外,巴西龜的505、鱷龜的80%靠境外輸入。而我國年需近5億只左右的養殖鱉苗,也有近60%靠境外輸入。值得擔憂的是,這種狀況到現在不但沒有改觀,還有發展的趨勢,對我國今后龜鱉產業的健康發展將產生嚴重的影響。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養殖業的快速發展
龜鱉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美食補品,市場的消費量也越來越大。市場的需求促進了養殖業的快速發展,養殖業的發展又需大量的種苗,而養殖業發展初期人工培育親本技術還沒有完全過關。于是野生資源的掠奪性捕撈,使本來有限的野生種質資源在短短的幾年內瀕于滅絕。
由于龜鱉屬于變溫動物,在野生的自然環境條件下成熟生育需要4-6年,加之對養殖來說因龜鱉的卵、苗、幼、成各種規格都能利用,所以動后的恢復,即使有得力的保護措施,也需很長的時間。
2、棲息地環境的嚴重破壞
大江大湖流域的淡水湖沼、河塘是龜鱉的主要棲息地,千百年來龜鱉在某個流域生存繁衍的同時也適應了當地的環境,并形成了特有的生態品系。然而因棲息地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使原產地的種群數量也持續減少。如由于黃河的長期斷流,使黃河口鱉的原產地種質所剩無幾,再如長江流域幾次罕見的洪澇和太湖流域的水質富營養化等使原生地的龜鱉種質數量急劇下降。特別是華東地區輕紡工業的排污使許多龜鱉棲息的江河受到了嚴重的無機污染,使許多水生生物無法生存等等。
3、種苗基地建設滯后
龜鱉種苗的嚴重不足已是不爭的事實,但國內種苗繁育場的建設卻是寥寥無幾,一些地主雖說建了一些種苗場,但除自給自足外,只有很少數量供應市場,如目前我國現有的國家級中華鱉良種場和一些地方良種場年可供養殖的苗種不足需求的10%。而過去一直以供應苗種為主的湖南和江西幾年來一直被市場牽著鼻子走。看市場好時,一哄而起到處買親鱉育苗賣,市場價格一低落就賣親關場,到目前已很少有優質的當地純正苗種供應市場。所以有計劃有管理的種苗基地建設的滯后,使我國中華鱉苗種不足的現象將持續很長時間。而龜類的良種基地更是微乎其微,特別是國家對一些龜類養殖的限制,使龜類苗種的短缺也將持續更長時間。
4、種苗市場管理缺失
龜鱉種苗市場的管理缺失,使多年來龜鱉苗種市場處于相當混亂的狀態,隨之而來的是種質的大混雜。如鄱陽湖鱉的原種鱉苗(剛孵出的鱉苗),除體背有些花斑外,腹部桔紅色、無花斑,而現在的鱉苗大多腹部有花斑。至于以各種途徑入境的各種龜鱉苗種(很難斷定經營者是否都有進口許可證),由于市場的無序,近年來幾乎遍布大江南北。這種市場無序的種苗大流通,不但造成種質的混雜,也給病害傳播的控制帶來了極大的不利,如上世紀90年代末的境外鱉苗在我國的養殖成活率平均不到50%,嚴重的幾乎全軍覆沒,給當時的產業發展造成了極大的影響。而目前入境的受精卵,由于不是要標準的孵化環境中運輸、滯留時間過長而影響孵化率的事例逐年增多,如2003年的養殖場購進的受精卵最早的20天就出殼。
二、對策
1、加快良種苗種基地的建設
近幾年我國雖然投入了專項基金建了一些龜鱉的原良種基地,但大多只能保種或滿足自己日益擴大再生產的苗種需求,供應市場的數量很少。所以建議在產業優勢區域再有的放矢地規劃一些苗種基地,這是緩解苗種緊張和依賴境外的唯一途徑。當然在操作中不一定非要國家投入大量資金,可采用鼓勵有經濟實力并有積極性的私營企業籌建基地。而地主職能部門只需在規劃設計等基礎工作上給予支持,并在建成嚴格驗收后給予備案認可。在以后的良種、苗種生產中除按國家的有關法令法規進行監督外,在管理中給予熱情指導。
2、改善棲息地域環境,建立野生保護區
地主職能部門可結合地主的環保治理規則,協助制定一些保護措施和劃定保護區,使龜鱉的野生資源得以修養生息。國家應投入一定的資金為龜鱉的種質改良和復壯的科研工作創造一些條件,使這項工作得以持續進行。
3、規范苗種市場
規范龜鱉種苗市場,嚴厲打擊不法分子走私或跨地區未經有關部門檢測販運龜鱉苗種和受精卵,以杜絕病害傳播和種質混雜。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技術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