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養殖海蜇,由于生態環境的限制,往往產量和效益都比較低。原因是因蝦池的換水條件,使得海蜇的天然餌料生物不足,從而造成成活率低、產量低、效益差。利用蝦池生態養殖海蜇法,即為通過其他蝦池培養餌料生物,再通過人工方法將其引到養殖海蜇的池塘,為海蜇提供更多的天然生物餌料,來保證海蜇有充足的食物,從而達到提高產量和效益的目的。
1.池塘的選擇與改造 養殖海蜇的池塘要選擇進、排水方便的池塘。水源無污染,有一定的淡水水源作為調節鹽度之用。池塘的大小一般以10~20畝為宜,長寬比為4:1~3:l,水深2米以上,pH穩定在7.5~8.5之間。為保證海蜇有充足的天然生物餌料供應,另外配備2~3個蝦池培育餌料,且最好是在養殖海蜇的池塘周圍,在池與池之間進水口的另一端設有閘門。在閘門前設一個40~60目的圍網,用于過濾大型生物及雜物。培養餌料生物的池水引入海蜇養殖池,最后由海蜇養殖池排出。
2.放養前的池塘修整與注水 對于多年養蝦的池塘要在放養前進行清淤、修整,徹底清除池內的有機物及雜物,并進行反復沖洗。然后選擇晴天的中午,用生石灰等藥物清塘,清除敵害生物,做法與養蝦時相同。注水時,要用40~60目的尼龍篩絹網過濾;進水時間多選擇在2~3月,因為此時水體中的敵害生物較少,也有利于餌料生物的培養;開始注水時,水不要太深,以水深30~50厘米為宜,以后視池中餌料生物量的增多,再逐漸多次少量加水,每次加水10~15厘米。初次注水后,選擇晴天的中午施用發酵的有機肥以肥水。施用方法是全池潑灑,施用量視水質情況而定。在餌料生物培養期間,要每天監測水體的各種理化因子及餌料生物種類和數量的變動情況,并做好記錄。當池中浮游生物達到一定的密度后,即透明度在30厘米左右、水溫穩定在18~20℃時,向池內接種剛孵出的種蟲和鹵蟲幼體,接種密度每立方米水體為2 000~3 000個,也可以直接接種輪蟲和鹵蟲的休眠卵。
3.海蜇苗的放養 所放養的海蜇苗規格要在傘徑2厘米以上,受傷的苗種不能使用。放苗時間一般為5~7月,選擇晴天無風天的早晨或傍晚放養,放養時的水溫要穩定在20℃左右。放養密度視池塘的條件和餌料供應情況而定,一般每10畝放苗3 000~5 000只。放養密度過大時,海蜇的生長速度慢,且養殖后期易于缺氧。放養時要注意測量池內的各項水質因子,要將放養池塘的各種水質因子調節到與育苗或運輸時用水的條件基本相同為宜,并且放養操作要小心。
4.養成期的管理 海蜇養成期間的管理工作主要是水質的調節、水質監測、生長情況測量和餌料的投喂等,主要飼養管理工作與上述池塘養殖相同。一般是早期慢慢加水,每次從輔助的培養餌料的蝦池中向海蜇養殖池中注水深10~15厘米,每10~15天加水1次,等水加到最大水深后,可采取一邊排水、一邊加水的方式,即在加水前先排出水深15~20厘米,然后再注水至相同水深。養殖期間要注意養殖池內的水色變化,并適時施肥。正常的水色為茶褐色、褐綠色,如發現水色變淡,則說明單細胞藻類的數量減少,應及時潑灑1次豆漿或大豆粕粉等,按每立方米水體每天2千克計算;有條件的地方最好是再次接種輪蟲或鹵蟲。在養殖后期,因海蜇的攝食量大增,原池內的餌料會出現不足,此時可輪換加入輔助池塘的餌料,并在注水時注意用40~60目的尼龍篩絹網過濾。當養殖池鹽度過高時,可注入淡水加以調節,但不能降得太低,也不能一次降幅超過2度。其他飼養管理技術操作與池塘養殖相同。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技術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