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市石港鎮千畝稻田養殖示范方,從1999年起承擔了通州市科技局"稻田魚蝦蟹高產高效混養配套技術"項目。經過三年的組織實施,共推廣魚蝦蟹混養面積3048畝,實現畝均產魚49.8公斤、蝦20.5公斤、蟹60.3公斤,畝增效益2180.6元。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我們主要推廣了9項配套技術,現介紹如下:
一、合理構筑養殖溝。一般養殖溝面積占整個稻田面積的30%左右。在稻田四周開溝,面積大的可加挖"十字溝"。養殖溝寬3米左右,深1.5-1.8米,坡比1:1.25,并在1米深處留有"休息"平臺。
二、切實落實防逃措施。排水口用雙層密網包扎;在養殖溝四周設置"防逃墻",全溝封閉。
三、認真清整與消毒。溝塘清整就是修整溝埂溝坡,清除過多淤泥,一般在魚蝦蟹"起塘"放養之前進行。溝塘消毒方法:一是干塘消毒,保持塘中5-10厘米水深,每畝撒生石灰30-50公斤;二是帶水消毒,漂白粉用量為每升水20-30毫克,對水后全塘潑灑。
四、科學放苗進塘。一是堅持苗種消毒下塘,消毒采用藥浴法。二是肥水下塘,特別是蟹苗、蝦苗。三是使水溫與環境溫差小于3℃,再將苗種投入池中。
五、優化混養配套模式。一般每畝放養"豆蟹"苗2500-3000只或"扣蟹"苗600-800只,青蝦1.5萬-2萬尾或抱卵蝦0.15-0.2公斤,二類魚苗(每尾重0.2-0.25公斤)50-60尾。在養殖水體中移栽水葫蘆、水花生、輪葉黑藻等水生植物。
六、加強水質管理。稻田基肥以施有機肥為宜,一般每畝施畜禽糞肥500-600公斤,餅肥150-200公斤。在魚類主要生長季節,每隔10-15天每升水施100毫克無機磷肥,高溫季節于晴天下午3點前加水。水稻治蟲防病杜絕使用有機磷和菊酯類農藥,切忌一次性施用過多化肥。
七、綜合防治病蟲害。一是徹底清整池塘,苗種消毒下塘。二是改以往在中稻栽插后放養為春季塘內先上水放養。三是做好"三查三勤"工作,即早晨查浮頭情況,午后查魚類活動情況,傍晚查水質;勤撈蛙卵,勤除雜草,勤作記錄。四是根據病害流行特點,定期防治。
八、科學投飼。合理配制餌料,不投變質、有毒餌料,鮮活餌料要先消毒再投喂;用顆粒飼料養魚。
九、大力推廣稻田一年兩茬養殖技術。在12月份,每畝投放青蝦苗10-15公斤,魚苗50-60尾。翌年5月份清塘,青蝦上市,魚苗寄養。栽插中稻前,養殖塘灌水,投放魚、蝦、蟹苗種,進行正常稻田養殖。稻田一年兩茬養殖技術的應用,可平均每畝增產稻谷50.3公斤,加上養殖兩茬水產品,平均每畝增加收益1058.2元,大大提高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技術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