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一、效益低下的原因
1.投入與產出成反比
由于養殖技術差,沒有掌握好稻田養殖的技術要領和養殖品種的特性,沒有處理好水稻與養殖對象的矛盾,一年到頭,養殖的收獲量很少,有的甚至沒有養出什么產品。
2.有產量無質量
有一部分養殖戶,由于放養密度過大,養殖技術不夠成熟,雖然產量上來了,但養出來的產品規格小,自然賣不到好價錢;有的產品架大肉少,眼感差,如河蟹,養得好的拿到手上沉甸甸的,肉多、膏肥,這樣的產品消費者自然喜歡。而那些拿到手上輕飄飄的,殼色枯黃,殼面粗糙的蟹肯定賣不到好價錢,甚至還賣不出去。
3.有產量有質量,但都足市場滯銷品
近年來,許多養殖戶,由于沒有很好地了解市場,跟風跑,隨大流,看人家養什么賺錢,自己就跟著養什么,這樣就造成某一個產品在市場上供過于求。如:前幾年河蟹價格高,大家就把塘、溝、田、湖都用來養蟹,幾年之間,蟹的產量猛增,而蟹價卻猛跌,致使許多養殖戶血本無歸。
二、改善途徑
1.合理選擇田塊,搞好田間工程建設
(1)田塊的選擇 養殖田應選擇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質良好、無污染源、保水性好、結構堅固耐用旦-通電、通訊、通路方便的稻田。
(2)田間工程的建設 —一是養殖溝,通常由環溝、田間溝和魚凼三部分構成。沿田埂內側四周開挖環形溝,上寬為3-5米,下寬為2米,深1—1.5米,并結合養殖對象及田塊面積大小在田埂內開挖“十”字型或“井”字型田間溝,上寬為2—2.5米,下寬為1.5—2米,深0.8—1米;在進水口處開挖長、寬約10米,深0.5—1米的魚凼,并且要保持溝凼相連,溝溝相通。其中溝凼合計占稻田總面積的20%--40%左右。二是排灌系統,通常采用高灌低排、灌排分開的格局,進排水口要用多層密眼聚乙烯網片攔好,防止敵害及野雜魚進入,做到灌得進、排得出。三是要建好防逃、防漏工程。
2.科學選種,科學種養殖
(1)水稻品種的選擇 要選用抗病力強、病蟲害少、耐肥力強、抗倒伏、株型緊湊有利于通風透光、穗大粒多、優質高產、生長期長的品種。江浙地帶一般宜選武育粳3號、鹽粳187號、徐優3—2等。云、貴、川宜選用崗優22、Ⅱ優838等。南方宜選用特優63、汕優72、汕優63等。
(2)種苗放養 選擇體格健壯、規格大而整齊、無病無傷、行動活潑的種苗。其放養密度要結合養殖模式、養殖對象、養殖面積合理調配。例如:主養蟹、蝦的放養密度,放養扣蟹600—800只/畝,蝦2萬只/畝,其中還可套養常規魚種15—20千克。
3.及時了解市場供求動態,合理調整養殖品種
廣收信息,從多個渠道了解水產市場的供求動態,結合自己的物質條件、技術水平及稻田養殖的特有特點,選擇具有廣闊市場的名、特、優品種,形成“人無我有,人有我精”的經營思想,善于發現市場前景好的養殖品種,出其不意取勝。
4.結合實際,實施多種養殖模式
在養殖模式上,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悄況,發現新思路,創造新內容,大力促進稻田養殖向立體農業、生態農業和綜合農業的方向發展,在種養模式上,由稻魚型向稻蟹型、稻蝦型、稻蟹蝦型、稻鱔型、稻鰍型、稻鱉型、稻苗種培育型、稻魚禽型、稻魚菜型、稻魚果型等多種養殖模式發展,促使這種溝凼相結合的養殖方式良性發展。
5.科學管理,降本節支
一提到科學管理,我們就會想到:投餌、水質調節、病害的防治等。這些固然重要,也是養殖中的中心環節,但是要想搞好管理,我們首先要從了解養殖對象的生態習性人手,如它的適宜水溫范圍是多少,水質要求是肥還是瘦,喜歡的餌料有哪些,攝食高峰期在什么時候等。了解了這些,我們就可在養殖中結合它的特性,給它創造最好的生活環境。其次,就是處理好養殖對象與水稻、投入與產出的關系,如:我們在對田進行施肥、用藥、曬田時,就要考慮養殖對象的喜好和適應力,盡量選擇兩者都能接受的方案。對于飼料的選擇,首先應該選擇來源廣、適口性好、營養全面、成本低的自產飼料,在強化育肥時適量使用一些配合飼料。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