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緬甸陸龜是英國學者Bdward Blyth于1853年依據在緬甸arakall地區采集的龜而命名。1930年中國學者方炳文記錄廣西壯族自治區有分布。在國內,緬甸陸龜僅分布于廣西。雖然在其他省、直轄市的農貿市場、寵物市場上常有緬甸陸龜出售,但它們并不產于本地,大多數是從東南亞地區進口,再分散到全國各地。到目前為止,尚未見有人工繁殖的報道。
(一)生物學特性
1.外部形態 頭部呈淡黃色,頂部有排列對稱的大鱗,吻鈍,上喙略勾曲,鼻孔處為粉紅或淡黃色。背甲高隆,前后緣不呈鋸齒狀,每塊盾片中央有大的黑斑塊,腹甲前緣較厚,后部缺刻較深。四肢呈圓柱形,表面有大塊鱗片,呈灰褐色,趾指間無蹼。
2.生活習性 緬甸陸龜是亞熱帶的陸棲龜類。棲息于山地、丘陵及灌木叢林。喜暖怕寒。人工飼養條件下,龜喜在沙土上爬動,白天活動少,夜晚活動多。當環境溫度為22-33℃時,龜的活動量、進食較大;17—20℃時僅食少量食物,活動也少;12—15℃時,龜食蘋果,但有消化不良現象。每年的6—9月為活動、攝食旺期,8月遇長期干旱后,突然下雨,龜喜在雨水中爬行,顯得非常興奮,有的低頭飲水,有的停在沙土上。若遇黃霉季節,連續陰雨數天,龜多數棲息在人工建的洞穴或遮陽蓬下。 10月上旬溫度達17℃左右,龜的活動緩慢,有的一天也未見爬動,溫度低于11℃,龜進入冬眠狀態,若長期處于低溫5—7℃左右,易患病。翌年4月下旬溫度16℃時,龜出蟄,19℃已能正常攝食,且消化正常。
3.食性 在野外,緬甸陸龜食花、草、野果及真菌、蛞蝓(一種軟體動物)。人工飼養條件下,喜食瓜果蔬菜及瘦肉類。如菜葉、蘋果、西瓜、葡萄、番茄、香蕉、瘦肉蝸牛等。不食魚肉、豬肝、牛肉。
4.行為 緬甸陸龜有固定的棲息場所。若將其移到距原棲息地3米遠處,且拐彎,第二天清晨發現龜仍在原地。緬甸陸龜較其他的龜類溫順,未發現互相撕咬行為,但有搶食現象,1993年6月13日,南京龜鱉博物館飼養的1 900克的龜,在吃完自己的食物后,爬到體重1 450克的另一只緬甸陸龜前,先將頭縮人殼內,四肢將自身撐起,然后猛然撞擊龜,反復沖撞6次,直到體小的龜爬走方停止,最后慢慢吞食。緬甸陸龜對紅色較白色敏感喜食紅色的食物,如番茄等食物。
5.雌、雄鑒別 體重500克左右可鑒別性別。雌性龜的腹甲中央平坦,無凹陷,尾短,泄殖腔孔距腹甲后部邊緣較近;雄性龜的腹甲中央凹陷,年齡大的龜腹甲凹陷的程度越大,尾長且粗壯,泄殖腔孔距腹甲后部邊緣較遠。在繁殖季節,雌雄龜的眼、鼻周圍的殼趨向粉紅色,呈灰色爪。
6.繁殖習性 緬甸陸龜一般在5月開始交配,7~8月是交配旺季。雄龜發情時,尾隨雌龜,當雌龜停歇時,雄龜爬到雌龜的前方,伸長頭頸,不斷達到上下點動,并不時的用嘴觸動雌龜的頭,阻止雌龜爬動,當雌龜停止爬動時,雄龜及時繞道雌龜的后面,爬上背甲,前肢懸空,后肢落地,用尾部抬動雌龜的尾,雌龜后肢略抬起,交配進行,交配需6—10分鐘。人工飼養條件下,緬甸陸龜于6、7、9、11月產卵,卵白色,長橢圓形,殼較其他龜殼厚,卵長徑43—47.8毫米,短徑34.1~36.7毫米,卵重35.6—38.1克。
(二)人工飼養
1.親龜的選擇 1只健康的緬甸陸龜可從其精神狀態、口腔、活動、糞便四點著手。
(1)精神狀態 眼睛有神,眼球上無白點和分泌物,用手拿龜,感覺龜較重。(2)口腔 將龜豎立,用硬物將龜的嘴拌開,龜的舌表面呈粉紅色,無白斑點。
(3)活動 四肢有力,爬行時能將自身支撐起,不大量飲水(將頭長時間放在水盆中飲水)。
(4)糞便 正常糞便為長條圓柱形,深綠色,若食動物性餌料,糞便呈白色,似牙膏狀。
2.成龜的飼養
(1)野生龜的馴養 緬甸陸龜較其他龜類適應力強。成體(體重1 000-2 000克)龜較幼體(體重600-800克)易飼養。新引進的龜一般不主動進食,需一段時間的馴化后方能主動覓食。首先,為龜準備大小適宜的紙箱或木箱,放在人少的地方,使其適應新的環境,同時觀察龜的糞便。其次,但環境溫度為19-30℃時,每天將食物放在龜的嘴前方,食物最好是香蕉、黃瓜、番茄,因為香蕉、黃瓜有香味,番茄是紅色,易引誘龜進食,且大多數緬甸陸龜喜食這些食物。若環境溫度低于20℃時,可加溫或使其冬眠(適應健康的龜)。對連續1周拒食的龜采取填食方法。將龜豎立,拉出龜的頭,用鑷子掰開其嘴,將黃瓜等食物塞入口中,然后放下龜,使其自己吞咽,若自己不吞咽,可用鑷子將食物推至食道深處,首次填喂的食物量寧少勿多。對患腸胃病的龜應采取肌肉注射的方法。
(2)喂食 緬甸陸龜的餌料簡單,瓜果、蔬菜等植物類均可,小型昆蟲及瘦肉類也可。餌料投喂前需洗凈并消毒,以防有殘留的農藥及有害物質。一般每天投喂1次,每次投喂量以龜能食完為宜。當初春、深秋之季,由于溫度不穩定,可每兩天喂1次,即使龜有進食的欲望,也應少喂或不喂。
(三)日常管理
緬甸陸龜喜暖怕寒,對溫度的變化尤其敏感。溫度不但影響龜的新陳代謝速度,而且也影響覓食和捕食的頻率。因此,在日常飼養中應重視對溫度的控制。溫度指龜生活的環境溫度,當溫度19-30℃時,可正常投喂食物,在季節交換之際,投喂食物應遵循寧少勿多的原則。若白天投喂食物后,溫度忽然降低,應及時加溫,否則,易引起龜消化不良,導致龜患腸胃病。
緬甸陸龜生活于陸地,糞便、尿及餌料殘餌均留在沙上。所以,做好衛生護衛工作是必要的。對飼養地的沙每月用紫外線消毒(將龜移出)或全部更換沙(適用于龜少的地方),每天將飲水盆、糞便、殘餌及時清理。
在日常飼養中,龜的管理和飼養要求管理者必須認真、細心、謹慎,每天檢查龜的活動、進食、糞便情況,并做好日記錄。對不健康的龜及時拿出,隔離飼養。每周隨機抽檢龜3-5只,了解整體龜的健康狀況。
(四)冬季的飼養
冬眠前,對龜進行體檢,觀察糞便、進食、體質狀況,不健康的龜不能讓其冬眠。用電熱器加溫,使環境溫度保持在22—25℃左右,正常喂食并用藥治療。將健康的龜放置室內朝南處,飼養箱內增加沙土,也可增蓋棉墊,環境溫度保持在10℃左右,使其自然冬眠。冬眠中,除必要的每周查看外,應盡量少驚動龜,以免龜受驚而影響冬眠的質量。冬眠的后期,由于環境溫度不穩定,忽高忽低,有時環境溫度雖達19—22℃,龜也進食,但夜晚時溫度將下降,易引起龜腸胃不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