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中華鱉(Pelodiscus sinensis)又稱甲魚、王八、團魚、水魚等,是我國野外分布極廣(除青海、西藏、新疆未發現外,其余各省均有分布)、數量最多的一種鱉類。中華鱉作為特種水產品,長期以來深受人們喜愛。
(一)放養前的挑選及藥物防治
挑選成體中華鱉時應注意鱉體質好壞及體重大小。體質好的成體鱉裙邊厚實,體格健壯,體表無傷,皮膚有光澤,用木棒挑逗,鱉反應靈敏。成體中華鱉人池前,需用20毫克/升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洗或用20毫克/升的呋喃唑酮溶液浸洗。
(二)放養
中華鱉放養前還應對池塘進行消毒,以殺滅病原體。藥物可用生石灰或消毒劑。清塘10一15天后加水放養,放養比例以每畝200~300只為佳。
(三)飼料投喂
正確投喂是培育成體中華鱉的重要環節。按照“四定”的原則,“定時、定點、定量、定質”合理投喂。每次投餌量應根據天氣、水質和上次吃食情況而定。
(四)水質管理
中華鱉喜清新的水質環境,水色呈綠色或綠褐色為宜,透明度30~50厘米為佳。中華鱉是低耐鹽的淡水生物,在鹽溶液中的安全濃度為11%;高溫季節應加深水位,起到降溫作用,也可在鱉池上方搭建遮蔭棚。
(五)季節管理
1.春季(3—5月)
(1)對鱉池的產卵場進行整理,打掃餌料臺并消毒,放干池中水,在池底泥沙上潑灑消毒液,保持2~3天后即可加水放養鱉。
(2)初春季節,氣溫、水溫均較低,一部分鱉冬眠初醒,一部分鱉仍然冬眠。當白天溫度升高時,中午可少量投喂食物,待氣溫穩定后,水溫升至20℃以上時方可按照“四定”的方法飼養。
(3)4月下旬,鱉完全蘇醒后,需經常換新鮮水以催情。5月中旬便有鱉開始產卵。
2.夏季(6—8月)
(1)春末夏初是鱉生長的好季節,但也是各種病菌繁殖的季節。因此,夏季的日常管理工作應放在疾病防治上,以防為主,以治為輔。
(2)作好鱉產卵前的準備工作。首先,檢查產卵場沙的清潔、濕度、遮蔭情況。其次,檢查排水溝暢通情況,避免雨季產卵場積水。最后,將孵化房消毒、整理,為孵化鱉做好準備。
(3)夏季是鱉最活躍、攝食最多、生長最快的時期。此時應適當加大餌料投喂量,且盡量喂高營養的鮮活材料,以均衡營養,保證生長發育的需要。
3.秋季(9—11月)
(1)當溫度逐漸降低時,投喂的餌料次數、數量逐漸減少,避免溫度低而造成鱉腸胃炎等疾病。
(2)做好冬眠前的準備工作。10月下旬,對鱉池清理1次,既能檢查鱉的健康狀況,又能清點數量。同時發現問題又能及時解決。避免冬眠期損失。
4.冬季(12月至翌年2月)
(1)冬眠期的鱉,長期伏在水底。管理上主要是及時補充應蒸發而減少的水分,以保持池內水位的穩定。
(2)經常巡視鱉池,發現漂浮的鱉、上岸的鱉、反應遲鈍的鱉,應及時撈起,早日處理,防治傳染。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