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前幾年,在全國農村,受轟轟烈烈養鱉熱的影響,許多農民建成了一種簡易的庭院式塑料大棚養鱉,但由于最近幾年市場行情發生了劇烈變化,這些小規模的養殖基本上都受到影響,養鱉業難以為繼,于是許多塑料大棚被閑置或廢棄。針對這種情況,科研人員研究出了龜鱉魚混養新技術,也就是充分利用或改建這些庭院式的塑料大棚進行龜鱉魚混養,既提高了固定資產的利用率,又可根據市場需求,靈活更換養殖品種,提高經濟效益。為此,現將他們研究出的龜鱉魚混養技術介紹如下:
一、龜鱉魚混養池的建設 龜鱉魚混養池面積在25平方米~200平方米不等。池壁有磚石砌墻,以水泥抹面,周圍應無鼠、蛇洞穴。池深1.3米~1.5米,水深0.7米~1.0米。注排水渠道可用預制板或其他硬制板材來覆蓋。在土池周圍池埂上建高約0.5米~0.7米的防逃墻,墻頂設“T”型防逃檐,向里檐寬10厘米~12厘米。墻內全部用水泥抹平且墻角要成弧形。
曬殼臺、投飼臺、棲息陸地是龜鱉魚池不可缺少的設施。投飼臺設在排水口的上方,沉入水中的餌料可迅速排出池外。為節約水面,曬殼臺與投飼臺可兼用。另外,在池中多放一些木板,作為龜、鱉的棲息陸地。
庭院式塑料大棚的覆蓋材料為塑料薄膜,其形狀多為拱形。從庭院養龜鱉魚增溫、保溫的角度講,大棚比溫室的效果差,而且使用壽命短,但大棚的經濟實惠對農村養殖戶較合適。大棚的骨架可用木材、竹子或水泥搭建。
庭院式龜鱉魚混養池的加溫設備通常是小型常壓水暖鍋爐,在池內安裝加溫的循環管道,使溫水在管道循環流動,水溫可保持24℃~30℃。
二、龜鱉魚入池 龜鱉魚入池前要進行消毒,常用的消毒物品是生石灰和漂白粉。生石灰:若排干池水每畝用50公斤~75公斤;如果保留池水深1米時,每畝用125公斤~150公斤。漂白粉:每畝水深1米,用13公斤~13.5公斤。使用時,對陸地也要嚴格潑灑,徹底消毒,經10天左右,毒性消失后,即可放養。
三、放養密度 稚龜以40只/平方米~50只/平方米較為適宜;2齡龜30只/平方米~40只/平方米;3齡龜20只/平方米~30只/平方米;稚鱉40只/平方米;幼鱉30只/平方米。由于混養池中,一方面有龜鱉代謝物的大量排入,另一方面難免有殘餌沉積,而使水質變肥,可以繁殖豐富的浮游生物,因此,龜鱉魚混養時,以投放肥水性魚類為宜,其投入密度以單養魚的45%為好。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