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魚蝦貝生態養殖是優化養蝦池塘生態結構的一種有效途徑。近年來,我們實施了千余畝黑鯛、對蝦、縊蟶(或泥蚶)生態混養技術示范,取得了平均畝產9-12厘米體長對蝦50公斤、黑鯛20公斤、縊蟶500公斤或泥蚶250公斤的產量,每畝毛利潤6000元。
A:蝦塘選擇與改造:
沿岸進排水比較方便的常規蝦塘均可以作為生態混養場所,面積以5-30畝為宜。待上年蝦塘養殖產品收獲完畢,就可對池底進行翻耕、曝曬、耙平,并按黑鯛、對蝦、縊蟶(或泥蚶)生態混養對養殖生態地形的要求改造常規蝦塘,使之達到水深、溝寬或呈鍋底形的蝦塘養殖地形。放養縊蟶或泥蚶的灘面要整涂做畦、畦面留有30-50厘米的操作溝。
B:清塘施肥培水:
蝦塘改造完畢后,要及時進淺水用生石灰和“增氧水底凈”進行消毒處理。待清塘藥物毒性消失后,排掉塘內海水。然后過篩網進入新鮮海水施肥培養浮游生物。
C:苗種放養
根據蝦塘的地形、底質及可放養面積確定縊蟶或泥蚶的放養密度。一般每畝放養縊蟶25萬-50萬粒,或放養蚶砂30萬-60萬粒。貝苗放養區一般采取圍網阻隔,以免遭魚蝦殘食。對蝦的放養密度控制在2萬-3萬尾/畝,實行兩茬養殖;黑鯛放養規格為50-150克/魚種,畝放養量為80-150尾。
苗種放養順序一般為先放養縊蟶(泥蚶)苗,然后放養對蝦苗,最后放養黑鯛魚種。
D:養殖管理
按照常規蝦塘養殖對蝦的操作規程要求進行管理投喂鮮活餌料,根據生態混養蝦塘水質要求及時更換新鮮海水。所不同的是養殖全過程幾乎不用藥,偏重養殖水體的透明度管理和水質監測,通過施肥,接入優良藻種,形成良好的優勢藻類群體結構和水質,來控制蝦病的發生及提供養殖貝類充足的餌料。同時,根據養殖對蝦和黑鯛的攝食特點和生物學特性,及時控制投喂餌料數量和調整餌料結構,一方面防止黑鯛殘食蛻殼對蝦,另一方面利用黑鯛及時清除病蝦,阻斷疾病傳播渠道。養殖海區出現赤潮海水時,應控制進水。
E:注意事項:
(1):一是對常規蝦塘改造過程中,將蝦塘改造成水深底寬或呈鍋底形的蝦塘混養地形是實施該項技術的關鍵。二是為了保持魚蝦貝混養的持續高產,蝦塘混養貝類的面積盡可能控制在占可養面積的1/3左右,同時實行涂面輪養,以求最佳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三是混養的黑鯛魚種規格最好選擇150克左右的魚種,確保黑鯛能及時捕食蝦塘內養殖對蝦發病個體,同時當年可獲得大規格商品黑鯛成魚。四是收捕對蝦時,應采用籠捕的方法收捕對蝦,不但確保好不容易培養出來的優良生態養殖水體得到維護,而且收捕的對蝦均是活體,售價高,經濟效益好。
(2):一般養殖戶在縊蟶與對蝦混養過程中,由于養殖池水位普遍較淺,水色不起來,底藻瘋長,嚴重影響對蝦的生長。最好的辦法就是加高水位,達到1.2~1.5米以上,然后使用優質有機肥“海洋藻類生長素”用水溶開后全池潑灑養藻肥水,一般使用量為每畝4~8公斤。水肥了,底藻就長不起來。另外還要長期使用“浩波1號”,增加水中營養物質和改良水質,效果將更加明顯。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