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海馬(Hippocampus sp.)是一種海產經濟魚類,也是一種名貴中藥材,素有“南方人參”之稱,發展海馬養殖具有重要的意義。海馬生長快,繁殖力強,我國已在部分地區開展養殖,但養殖技術尚不成熟,而且病害發生較多,影響了人工養殖業的推廣。現將海馬人工養殖及病害防治技術總結介紹如下。
1 海馬的養殖種類
海馬在我國海區分布有6種:冠海馬(H.coronatus)、刺海馬(H.histrix)、大海馬(Hkuda)、斑海馬(H.trimaculatus)、日本海馬(H.japonicus)、克氏海馬(H.kelloggi)。除了冠海馬分布于黃渤海外,其余大多分布在我國的東海和南海。目前的養殖種類主要是大海馬和斑海馬。
2 種苗的采捕
種苗可以在大潮期間退潮時用一些小型網具采捕,如定置網、拖網等;也可以從人工育苗廠購進。運苗時根據路程遠近、種苗多少分別采用空運、車運、船運等方法。運苗工具要輕便、清潔、無毒。可選用木桶、帆布桶、塑料袋或直接用船艙等容器。敞口的容器盛水2/3左右,并配備防溢設施。其中以塑料袋較為常用,袋中盛6成水,并按水體的4倍量進行充氧,扎緊袋口后,用紙箱包裝。運輸前不投餌,減少海馬的排泄物,防止水體受到污染。袋中也可放一些清潔的絲狀物,如海韭菜、尼龍絲等,以供海馬棲息之用。運輸時應盡量減少途中的振蕩。若運苗時氣溫過高或過低,應采取防暑或保暖措施。
3 養殖場地選擇和設施的準備
選擇風浪小,水質清潔,位于中高潮帶的海邊建場。海區取水方便,海水比重1.005-1.027,其他理化因子均要適宜海馬的生長。同時能保證餌料的供應,特別是天然活體餌料(如橈足類、小雜蝦等)需來源廣,數量多,種類多樣。建場時還應考慮交通是否方便。目前海馬養殖中采用了多種設施,如網箱、聚酯纖維水槽(2m x 3m x1.2m)、泥池、水泥池及家庭養殖中的水缸(1—2m3)等。用水泥池養殖海馬是目前基本的生產方式。水泥池可建在室內或室外,室外水泥池應配備遮光設施,防止太陽曝曬引起水溫驟升造成海馬死亡。海馬養成的水泥池規格一般面積5。20m2,深度1-1.2m,并合理設置進排水口和虹吸設施。
4 養殖管理
4.1 放苗 因幼苗對水溫的變化比較敏感,從育苗池出來的苗種在放養室外水泥池前應“溫苗”:將苗種連同苗袋放于水中靜置1-3小時,待苗袋內外水溫趨于平衡后,解開扎口,順風放苗。放苗密度:體長4cm的幼苗一般每立方米放500尾;體長6cm的個體每立方米放苗300尾;性成熟后的個體投放密度以每立方米30-50尾為宜。放苗的同時池中潑灑(1-2)x10-6濃度的氯霉素或土霉素。
4.2 水質調控 養殖期間要求水溫控制在,20-30℃;光照強度在3000—5000Lux;溶解氧含量在4mg/L以上;pH值7.0-8.5之間(偏堿性);透明度保持35cm左右;比重在1.005-1.027,其中幼苗期要求在1.008以上,養殖中海水比重最高在1.028以下。海馬在水質變劣,如水溫超過34℃、溶解氧含量降至3—2.5mg/L以下時會發出“咯咯”的聲音,此時應注意理化因子的調控。另外,海馬在受到敵害侵襲或攝食水面餌料時也會發聲,須加以區分。
4.3 換水 換水時應保持水源清潔。目前普遍選用全換水,因此預備幾個備水池很有必要。備水池的水溫應與原池的水溫相近,溫差不得超過2℃。換水一般2天一次,夏季高溫期間每天換水增至1—2次,并盡量選擇在早上及傍晚時換水,以此控制水溫不致過高。當遇到海馬生活狀態惡化;食欲減少、浮頭、亂竄、發聲、沉底或發生氣鰾脹大、體生氣泡等情況時,應立即換水,或搬遷搶救。在海區受到污染,雨季比重過低,或赤潮發生時,應減少換水量,但需及時將池底污物和排泄物吸出。在換水操作過程中,要輕、快,避免損傷海馬。
4.4 餌料及投餌 一般以活體餌料為主,小甲殼動物也較常用,如撓足類、跳漣蟲、糠蝦、鉤蝦、螢蝦等。餌料要鮮活,大小適當。可在當地海區用抄網、推網或撈網進行捕撈,網目根據海馬不同發育階段的口徑大小而定。幼苗期選用100-120目,成魚期可用20-40目。在活體餌料不足的情況下,也可用少量的鮮餌及凍制品經切碎后配合投喂。投餌次數一般幼苗期每天2—4次,幼魚、成魚期每天2-3次。投餌應在白天進行,因海馬視力較差,光線過暗會影響其攝食。投餌量可根據體長來確定,見表1。但具體操作時還要根據海馬攝食情況而定,以當天吃完為宜,以避免引起水質的惡化。
4.5 日常檢查 養殖期間隨時觀察水質的變化和海馬的生活狀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一旦發現病害,立即將病魚撈出清除。因海馬在高溫、溶解氧不足、水質變劣、受敵害侵襲或攝食水面餌料時均會發聲,應注意區分不同的狀況和原因加以處理。每隔7—10天作一次生物學測定,并記錄到養殖日志上。
5 常見病害的防治
海馬養殖中,水質、水溫、光線、比重及餌料等環境因子變化往往較大,海馬由于不能適應這種環境的變化,病害發生較多,尤其在產苗之后一個月的時間內,病害特別嚴重,死亡率較高,這成了推廣海馬養殖生產的一個主要障礙。因此,做好病害防治工作是海馬養殖中的關鍵問題。
5.1 腸胃炎病 為常見病害,尤其是20天以內的海馬幼苗最易感染,此外在幼魚及成色階段也有發現,且傳染性強,死亡率高。5-10月為該病多發期。癥狀表現為海馬離群緩游,不攝食,身體彎曲,腹部膨脹。嚴重時肛門松馳突出,輕壓腹部有白色粘液從肛門流出。鏡檢觀察可見胃腸內壁紅腫發炎,并有白色泡沫狀粘液。
預防方法:a.保持水質清潔,餌料新鮮,經常換水,并及時清除池底殘餌糞便;b。養殖池和工具在每次使用前用高錳酸鉀溶液(20—30)x10—6濃度或(100—200)x10—6濃度漂白粉徹底消毒;e.餌料投喂前控制投餌量,充分清洗干凈,并在2x10-6濃度氯霉素或土霉素溶液中浸洗30min。成魚階 段用呋喃唑酮0.4g或磺胺脒0.5g研成粉末,加水120—150mL,放25g毛蝦干浸泡半小時后投喂,每天喂2次,連續喂3-5天,每隔半月處理一次,可以起到明顯的預防作用;d.每隔7天向培育水體潑灑2x10-6濃度痢特靈,或2×10-6濃度氯霉素、諾氟沙星、卡那小諾霉素等藥劑。
發現腸胃炎病后,可采取以下方法治療:a.用50x10-6濃度土霉素或40×10-6濃度青霉素、10x10-6濃度氯霉素浸浴病魚30min,每天一次,連續3天;b.病情嚴重的用土霉素0.5g溶于10mL涼開水中,用經過消毒的磨平的注射針頭,輕輕插入海馬喉部到鰓蓋部止(過深會觸傷心臟),每尾海馬每次注射灌藥0.5mI,每天1次,連續5—7天,此法治愈率較高。
5.2 車輪蟲病 主要為車輪蟲寄生在海馬鰓上引起,春秋季為發病高峰期。車輪蟲數量多,破壞鰓組織,使鰓組織腐爛,妨礙呼吸。
治療方法有:a.用8x10-6濃度硫酸銅和10x10-6濃度高錳酸鉀混合液浸浴病魚15min;b.用0.7x10-6濃度硫酸銅和硫酸亞鐵混合劑(5:2)全池潑灑。
5.3 膚毛病 由水螅(Bougainvilidae)或聚縮蟲(Zoothamnium sp.)大量寄生而引起,養殖各個階段均有發現,危害較重。患病海馬體表可見一層黃色或黃白色的膚毛。呈“毛毛蟲”狀。海馬為了擺脫不停掙扎,游動受阻,影響索餌,直至體弱而死。防治可用1℃的甲醛海水溶液浸浴20-30分鐘,24hr后檢查,如寄生生物仍未脫落,再用同法處理。一般經過1—2次處理后即可去除。
5.4 脹鰾病 患病海馬腹部腹脹,側臥浮于水表,解剖可見鰾囊腫大,充滿整個腹部。主要發生在光照過強或短時期光照強度變化過大及氧氣不足的情況下,冬季發病率較高。平時應注意水質的變化,保持水質清新,溶氧充足,晴天及時遮陰。防治可用上述注射灌藥法,用土霉素和小蘇打各一片(0.25g)研成粉狀溶于10mL涼開水,每后海馬灌0.5mL。
5.5 氣泡病 發病時頭吻部及全身皮膚或腸道生成氣泡,海馬漂浮于水面,影響運動、 攝食。一段時間后海馬因呼吸受阻或饑餓而死亡。此病在光線過強,水體中浮游藻類生長過盛時較多見。藻類光合作用中產生的氣體在水中形成小氣泡,吸附在海馬的體表或被海馬誤認為食物吞入消化道,遂引起此病。對于該病應以防為主,保持水質清潔,經常換水,減少藻類繁生,并避免陽光直射。發病后可用經過消毒的長針刺破氣泡放出氣體,或用2.4‰的生石灰水浸浴10分鐘,也可用1%-2%漂白粉液浸浴。
6 海馬的收獲
收獲時間視個體大小而定,8—11月越冬期前是收獲盛期。用網捕捉后先放在淡水中,殺死海馬,再用水將體表灰黑色皮膜洗刷干凈,曬干即可出售。如要貯存,需用紙封包,放在壇罐中密封貯藏,并定期取出曬潮,防止霉爛。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