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龜卵孵化
采用“養龜溫室自動加溫控溫裝置”(中國專利 95239104.X),進行龜卵孵化,控制沙溫32℃,并調節空氣相對濕度80%,沙間質濕度10%左右,適時通風透氣,50天左右稚龜出殼,孵化率88%~98%。
蘇州某研究所1997-1998年使用這種 “自動加溫控溫裝置”對黃緣閉殼龜進行控溫繁殖試驗,裝置用單相電源,1-4KW,可調,控制沙溫28-32℃,濕度控制在80%-85%,供孵化龜卵1079枚,孵出950只,孵化率為88%。
1. 孵化設施: 孵化室新建或利用舊房改造。面積一般10~30平方米,高度2.5~3米。室頂用泡沫板封頂,室內四面墻體最好亦用泡沫板貼面,以便保溫。在室內中間或一邊設40~60厘米寬的走道。在走道的兩側地面砌水泥池,池底抹光,池深20厘米,蓄水10厘米。新水泥池使用前要用清水反復浸泡去除堿性。最好在池底鋪上一層海綿,以便稚龜出殼時自然落入水中不受損傷。孵化架用角鐵或木料制作。設多層,每20厘米左右為一層。架高1.5米左右,過高不便于操作。放置在孵化架上的孵化盤采用高為8~10厘米的塑料周轉箱,在箱底和四周鉆孔數十個,以利通氣。更簡便的方法是:不用孵化架。將孵化盤層層相疊,在盤的四角上面放置磚塊將盤與盤之間隔開。每層間隔10厘米。為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在孵化室的南北兩面墻體上方各安裝1只雙向換氣扇。控溫裝置安裝時,注意加熱器分布均勻。孵化架與加熱器保持一定距離。一般加熱器安裝在四面墻體,離地面70厘米高,用于孵化時進行空氣加溫。
2. 龜卵孵化
一種是鋪沙孵化法:孵化盤內鋪粒徑為0.6mm的細沙3厘米左右厚。在其上放置一層龜卵,再在其上鋪2厘米厚的細沙。龜卵排列間距1厘米。一般每箱放置龜卵100枚左右。
另一種是無沙孵化法:孵化介質采用海綿和泡沫板。先將一塊2.5厘米厚海綿墊入孵化盤底,然后放上厚度為1.5厘米的泡沫板,其上每隔2厘米打有直徑為2厘米左右(根據龜卵大小)的孔,并將龜受精卵動物極朝上擺滿,最后放上厚度為1厘米的薄海綿,此海綿要求浸水擠干至不滴水為止,上、下層海綿含水率分別控制為45%和80% 。孵化過程中,通過“控溫裝置”自動加溫,并控制氣溫34℃、沙溫32℃。當自然氣溫高于37℃時,沙溫很少高于33℃。因此控溫孵化龜不需要制冷。空氣相對濕度,通過空氣加溫,孵化架下面的水泥池中水的蒸發,一般已能滿足相對濕度80%的要求。因孵化室內空氣流通較快,沙失水速度也較快,更應注意沙中水分的補充。沙間質濕度主要靠人工噴霧或灑水來完成。灑水以少量多次為原則。以免一次灑水過多,沙子濕度過大,通氣條件受到限制,影響龜胚胎正常發育。尤其在胚胎發育晚期,要注意環境生態條件的穩定性。孵化過程中,定時對沙噴水,噴水的多少應根據沙的干濕度來確定,以沙的濕度保持在10%為準。噴灑水一定要潔凈,如水較臟,很容易引起霉菌及其它各種病菌的生長,當發現龜卵外殼表面不光滑,有粘性,卵殼上有黑色斑點,說明有雜菌污染,應及時取出,防止病菌擴散,感染病菌的卵基本上不能完成正常的胚胎發育。
3. 稚龜出殼
一般自然出殼,當胚胎完成發育后,出殼時先用吻部頂破卵殼,伸出頭部,接著用前肢支撐整個身體,脫殼而出。因此,當積溫達到38000℃·時左右稚龜出殼時,將孵化盤移到最下層,離地面池水較近,便于剛孵出的稚龜落入水中。或在孵化盤下面安置塑料盆,盆中盛水,稚龜出殼后自然落入盆中。稚龜出殼時間多在傍晚及天亮前后的3時~9時左右。另一種方法為人工誘導出殼,當積溫達到38000℃·時左右稚龜尚未出殼時,將同批即將出殼的龜卵浸入20~30℃溫水中,刺激稚龜出殼,經10~15分鐘就能出殼,若經20分鐘尚未出殼,應放回原處繼續孵化。此法能使稚龜出殼集中,便于管理,但對稚龜的后天生長發育可能會造成不利的影響,故不提倡采用。此外,尚有降溫出殼法、空氣暴露法和剝殼法(對體弱的龜適用),這些方法都有一個共同缺點,就是對能正常出殼的稚龜刺激大,導致一些卵黃還未完全吸收好的稚龜提前出殼,出殼后不能正常吸收卵黃物質并易感染疾病,容易引起死亡。稚龜出殼后,有的臍帶已被摩擦掉,有的仍未脫落,但卵黃需2~3天才能被吸收完畢。剛出殼的稚龜,在水中數分鐘舒展,稚龜初重一般為卵重的70%-75%,剛孵出時,烏龜一般背甲長度2.6厘米以上,寬度2.2厘米以上,體重3.5g以上(多數在2.8-6.1g);黃喉擬水龜體重6.5~9g;七彩龜背甲長3厘米以上,體重6-8g。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