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泥蚶屬瓣鰓綱,列齒目,蚶科。泥蚶是印度洋和太平洋區域的廣布種類。我國從河北到海南沿海均有分布。泥蚶肉含豐富的蛋白質和維生素。蚶血鮮紅,肉味可口,是傳統的滋補食品,為人們所喜愛。在我國有很長的養殖歷史。
一、生活習性 泥蚶是喜歡棲息在河口或內灣風浪平靜、潮流暢通,稍有淡水注入的低潮線泥涂上。營淺埋生活。活動是依靠斧足的伸縮在涂面上匍匐運動。泥蚶對溫度的適應能力很強,適溫范圍為2.5-38.5℃,生長最適溫度范圍為15-28℃。泥蚶對海水比重的適應能力隨個體大小而異,成蚶適應范圍為1.008-1.025,最適范圍為1.010-1.014。低于1.004時會造成死亡。 泥蚶雌雄異體,在南方1齡可性成熟。在北方需2齡性成熟。在浙江沿海6下旬-7月為繁殖盛期。泥蚶從幼苗到商品蚶一般需3年時間。
二、苗種技術
1、人工育苗。泥蚶為卵生型,體外受精,通常育苗方法時選擇性腺成熟的1-2齡泥蚶作親貝,經洗刷干凈,陰干12小時左右,放入池中用急流刺激1-2小時,催產池中水深30-50cm,并激烈充氣1-2小時。通常6-10小時即能產卵。受精卵在水溫26℃左右,15小時后形成D形幼蟲,待受精卵80%左右變為D形幼蟲時,用300-400目篩絹網撈出幼蟲移入培育池進行培育。培育時理化因子應掌握在水溫26-30℃,比重1.014-1.020,pH值值7.8-8.6,溶解氧大于5mg/L,EDTA-Na鹽2-5ppm。充氣量小,水面微波狀即可。約經11-13天培育,體長達到180um左右,幼蟲出現眼點,開始變態并趨近池底尋覓附著基準備附著。附著基通常采用經取理的活性涂泥。當稚貝殼長達到300μm以上(以800μm左右為好),即可出池作為苗種出售。
2、采捕自然苗 當泥蚶苗長到1毫米以后,用刮苗板和刮苗袋在涂表層將蚶苗同泥一起刮取,然后放入清潔海水中漂洗去泥后即得,剛刮到的蚶苗需經暫養一段時間,待長到黃豆粒大小后再播養殖。
三、養成技術
1、場地整理 養殖場選擇好后,一般將涂面劃成5-10畝為一塊,四周圍筑有矮壩,并順潮水漲、落方向將壩內的涂面劃分為一畦畦寬5米左右的蚶畦,畦與畦之間留一小溝,作為通道和排水。然后在播苗前用2-3%氰化鈉或魚藤精或茶子餅等毒殺敵害生物。
2、放養密度與管理 目前養蚶大都是分階段專業化生產。即一是從剛繁殖的幼蚶,殼長1毫米,每公斤約100萬粒,經暫養、越冬,培育到每公斤4-5萬粒規格的稱蚶沙;二是將蚶沙再經1年培育達到每公斤600-800粒規格的稱中蚶或蚶豆;三是將中蚶養成商品蚶或成蚶。
中蚶的播放密度一般每畝800-1200萬粒;成蚶的播放密度一般每畝15-25萬粒。播放一般都選擇在清明節前后的大潮汛,早、晚進行。
養殖管理主要是清除敵害和防范自然災害,即防曬、防凍,避淡除害及壩、溝等整理工作。
此外,近年來泥蚶池塘內底播混養或單養,效果很好,值得提倡推廣。
四、收獲 春節前后泥蚶最為肥滿,血多味美,氣溫又十分適宜泥蚶貯藏和遠途運輸,是泥蚶收獲最佳時期。收獲的方法是退潮后用蚶耙將蚶集中刮入蚶袋中,沖洗干凈即可。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