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象拔蚌(panapea genenose)屬軟體動物,雙殼綱,海螂目,海螂屬,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東海岸,生活在水溫0℃--24℃,鹽度26‰--34‰,水深6m--30m,泥沙底質的海區中。象拔蚌在餐飲業中屬高檔消費品,每年我國進口象拔蚌約500t左右。1999年6月,我們引進規格為2cm苗種50萬粒,在遼寧省長海進行底播實驗,生長良好,于2002年2月,平均規格達16.5cm,個體體重410g左右,現將象拔蚌人工育苗技術總結如下。
一、育苗設施
1.育苗池總水體300立方米,其中6立方米育苗池10個,12立方米育苗池20個。
2.基礎餌料生物培育池水體50立方米。
3.水處理及供氣系統同其他貝類育苗設施。
二、親貝來源
親貝來自美國Philips kemp Jr從加拿大東海岸收購4齡以上親貝65只,采用冷休克+幫壓+控溫方式航空運輸至大連,運輸時間為60小時左右,入池存活52只。
三、親貝的暫養、促熟
親貝雌雄異體,同池暫養。水溫5℃--6℃,餌料生物以新月藻為主,投喂24萬c/天--32萬c/天,以少量多次投喂為宜,每天全量換水1次。
四、采卵及孵化
親貝3月2日入池,經過18天的暫養,水溫由5℃逐漸升至10℃。親貝經3小時--4小時的陰干,放入經紫外線照射的海水中,2小時左右即可排卵、排精。受精卵的密度為5粒/mL--10粒/mL,孵化水溫12℃,鹽度28‰--32‰,抗生素1ppm,視水質情況EDTA2ppm--8ppm,靜水孵化,每小時攪動池水1次。
五、幼蟲培育
12℃--14℃條件下,經過80小時左右發育至D型幼蟲,260目篩絹選幼培育。日常管理包括:幼蟲培育密度控制在5個/mL--8個/mL;流水培育,每天換水量為2倍全量--3倍全量;餌料投喂以金藻為主,5萬c/天--8萬c/天,日投喂2次--6次;人工攪動池水,1小時1次,視底質情況投放抗生素1ppm--2ppm,EDTA不要超過8ppm;控制水溫在16℃--8℃,鹽度22‰--35‰,pH值8.2--8.5,光照小于2000Lx。
六、幼蟲變態附著
1.D型幼蟲經40天左右的生長至190цm,球型眼點幼蟲達20%以上,可將幼蟲及時倒入以細沙為附著基的池中。需要說明的是:附著基使用無泥的海沙為原料,經50目篩選,高溫蒸氣消毒后方可使用,厚度以1.0cm為宜。
2.幼蟲培育密度1個/mL--2個/mL,水溫17℃--18℃,鹽度25‰--35‰,pH值8.0--8.2,光照小于2000Lx。
3.日常管理。流水培育,每天換水量為2倍全量--3倍全量,餌料生物以硅藻為主,綠藻為輔,8萬c/天--12萬c/天,日投喂6次--8次,視水體具體情況投放抗生素與EDTA。
七、稚貝的培育
當幼蟲全部變態至附著基上,體長約0.2cm時,倒池進行一級培育;體長增至約0.5cm時,倒池進行二級培育;共需50天左右,水體理化因子保持不變,餌料生物逐漸增加,但不超過24萬c/天,二級培育后期讓光照逐漸增強,并多流水煉苗,以適應外界環境。7月,獲得體長2cm苗種250萬粒,最大個體體長4.1cm,全部移植到海區進行底播。
八、討論
1.親貝的運輸以冷休克+幫壓+控溫方式空運,效果最好。
2.稚貝培育的水溫,根據美國資料介紹,耐高溫上限為22℃,而根據我們的實驗,水溫達26℃時也未見稚貝死亡。
3.關于餌料生物,筆者認為硅藻+綠藻(4:1)效果較好,稚貝的培育階段應慎用污染及生長不良的藻液,且在稚貝培育階段至少倒池2次以上,并勤吸底、檢查,及時做好防范工作。
4.通過幾年的實踐,認定象拔蚌在我國進行繁殖生長是非常可行的,希望象拔蚌成為水產養殖業中一個新的優良品種。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