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黃沙鱉品種特征及小水體生態養殖技術要點
黃沙鱉原產于廣西境內的左江、右江、郁江、邕江、西江流域,是廣西地區優質的淡水水產品之一。十多年來,盡管中華鱉市場經歷了由高價格下跌至低價位的過程,而黃沙鱉卻由于其特有的品質而使其市場價格穩定在200元/kg以上,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我國加入WTO所面臨的機遇,國內外對黃沙鱉的需求將會越來越大,黃沙鱉的養殖生產前景必將廣闊。本文是作者最近兩年來對廣西黃沙鱉養殖生產的跟蹤調查結合自己在進行黃沙鱉養殖實踐中的體會綜合而成,謹供廣大水產養殖生產者參考。
一、黃沙鱉品種特征
1.外部形態
(1)稚鱉(體重3g--50g)。外觀形態近似圓形,背部隨脊椎隆起,表皮外觀呈橄欖綠色或土黃色,分布有清晰可見的黑色斑紋,沿脊椎兩側對稱分布有相同數量彎曲排列的皺褶線,裙邊寬厚且邊緣呈金黃色,腹面呈橘紅色上有清晰對稱排列的黑色斑塊,數量一般為7對--8對。
(2)幼鱉(體重51g--150g)。外觀形態近似圓形,隨個體的生長,背部逐漸趨向扁平,體表外觀顏色逐漸轉呈淺黃色,分布的黑色斑塊變大變淺,腹部顏色逐漸變為淺黃色,原有的黑色斑塊也隨個體的生長消退為暗紋狀黑灰色斑塊,裙邊寬厚,邊緣呈金黃色。
(3)成鱉(體重150g以上)。外觀體型鈍圓扁平,背部呈淺土黃色,背甲上清晰可見脊椎骨和肋骨的結構排列形狀花紋,脊椎兩側間斷或不間斷縱向彎曲排列的表皮皺褶線非常明顯,裙邊寬厚較硬,鱉體后部的裙邊邊緣呈金黃色,尾裙上分布眾多疣粒,手摸有沙粒感,背甲前端邊緣表皮分布的疣粒較稀少。腹部呈紅黃色,胸腹表面清晰可見密布的毛細血管。隨著個體的生長,腹部的暗紋狀黑灰色斑逐漸隱退,體重達500g以后,只在腹甲上留有2對暗紋狀的灰黑色斑塊,其它斑塊全部消失。
2.可數性狀
(1)鱉體背部脊椎兩側縱向排列的間斷或不間斷的皺褶線數8條--9條,多數為9條。
(2)稚鱉和幼鱉腹部斑紋數:7對--8對,多數為7對;成鱉腹部暗黑灰色斑塊數:2對。
(3)成鱉背甲外觀上清晰可數的脊椎骨和肋骨花紋數:脊椎骨8個,肋骨8對。
3.含肉率(包括結締組織的裙邊)。體重1000g--1500g、生長良好的個體,含肉率為50%--55%。
4.分布范圍。黃沙鱉主要分布在廣西左江、右江、邕江、郁江、西江流域的崇左、龍州、百色、田陽、田東、平果、邕寧、賓陽、橫縣、桂平、平南、藤縣、蒼梧等縣市。
5.生長特性。體重150g以下,生長緩慢;體重達150g以上,生長速度明顯加快;體重400g以上,進入生長高峰規體重達1500g后,又進入生長緩慢期。
6.繁殖特性。3齡鱉達性成熟,受精卵重3g--8g,一般受精率為80%--90%。
二、繁殖技術要點
黃沙鱉的繁殖技術與中華鱉繁殖技術一樣,完全可以參照中華鱉繁殖技術進行黃沙鱉的人工繁殖,但是為了得到特征明顯、生長特性良好的黃沙鱉苗種,在實際生產當中,還要特別注意把握如下技術要點:
1.親鱉的挑選與放養比例。要挑選體型外貌符合“一、1.(3)”的特征、年齡3冬齡、體重1.5kg以上、四肢完整無畸形、體質健壯無傷痕、背部朝地時能迅速翻轉的鱉作為繁殖用親鱉,雌雄親鱉的放養比例4--5:1,并要求雌雄親鱉的個體大小基本一致。
2.受精卵的挑選要點。卵體近似圓球型,一端有一圓形的白色半透明區,卵徑1.5cm--2.2cm,卵重5g--8g,大小均勻,卵殼完整光滑,色澤柔和,光潔度高,無雜紋。
三、小水體生態養殖技術要點
本文所指的“小水體”是指養殖水體面積在1畝以內的人工養殖環境,“生態養殖”是指模仿自然界中黃沙鱉靠捕食螺、魚、蝦和蚯蚓等動物來維持生活和生長的條件,在養殖黃沙鱉過程中,配套養殖餌料動物,即養殖黃沙鱉的全過程均投喂鮮活動物餌料,同時對養殖水體水質采用定期投放生物制劑來調節,對鱉病的預防主要依靠中草藥進行。
人工養殖黃沙鱉的操作技術完全可以參照人工養殖中華鱉的技術方法,但是,在進行小水體生態養殖黃沙鱉生產時,除了參考人工養殖中華鱉技術方法外,為了達到“生態養殖”的目的,還要特別注意掌握如下技術要點:
1.環境條件
(1)水源:水質清潔無污染的水庫水、山溝水、井水、河水、溪水等。
(2)養殖池:建造養殖池時,要選擇環境安靜、有符合要求的水源、進排水方便、底質為紅壤或黃壤泥沙質的地方建池(最好是選擇能建成自然流水條件的地方建池)。養殖池面積不宜過大,如果是庭院養殖,每口養殖池面積一般以50平方米--80平方米為宜;如果是池塘養殖,則每口池塘面積一般以1畝左右為宜。養殖池池壁、壁頂要用磚或水泥板砌成沿池壁頂周圍朝池水水面一側垂直出檐10cm--15cm的防逃裝置。
(3)曬背臺:面積100平方米以下的養殖池,在池內向陽的一面用竹板或木板設置3個--4個面積為4平方米--5平方米以15度角斜入水面下20cm左右的平臺,作為鱉的曬背臺。面積100平方米以上的養殖池,可以直接用寬20cm--30cm的竹板或木板制成長為10m--30m的浮橋2條--3條浮于水面,作為鱉的曬背臺。
(4)飼料臺:面積100平方米的養殖池,在池四周離岸邊1m左右的水面上固定設置3個--4個面積1平方米--2平方米的木板平臺作為飼料臺,飼料臺一側以10度角左右斜入水面下20cm。飼料臺上釘上若干枚露出板面長6cm以上的釘子,用以固定飼料團。
(5)配套的鮮活餌料生物養殖池:餌料養殖池的建設按養鱉池和鱉餌料養殖池1:5--10的比例來配套建設,主要用于福壽螺、田螺、泥鰍等的養殖。
2.幼鱉培育
(1)養殖池大小及培育前的處理:培育池面積以20平方米--30平方米為宜,池底底泥經翻耕耙熟,池水經肥水培育浮游生物,池水透明度保持在25cm左右,池中1/3的水面投放水浮蓮,以供稚鱉曬背、活動,飼料臺要設置在沒有水浮蓮的水面上。
(2)嚴格挑選稚鱉:稚鱉的出殼體重3g以上,卵黃囊收斂良好,不發炎,泄殖孔潔凈;體形完整健壯無畸形,頭頸伸縮自如,四肢有力,平地上背部朝下放置時數秒內立即翻正。
(3)培育密度:10只/平方米--15只/平方米。
(4)飼料投喂:魚、蝦或福壽螺剁碎攪成肉糜投放在飼料臺上,日投喂量為鱉體體重的8%,分上、下午2次投喂。
(5)日常管理:每天注意巡池查看鱉體的活動情況和攝食晴況,每天測量水溫、氣溫和培育池池水的透明度,每隔15天左右測量稚鱉的體重、背甲寬和鱉體體高,以了解稚鱉的生長情況,對檢查測量的結果要做好詳細記錄,建立生產檔案,以備日后查詢。每隔15天左右,向培育池潑撒生石灰1次,以保持培育池池水的pH值在7.5左右,生石灰用量為20g/立方米--30g/立方米。每隔10天左右向培育池中施放光合細菌1次,用量為投放原菌液濃度為30億個活菌體/g的菌液150g/立方米--200g/立方米。
3.成鱉養殖
(1)挑選幼鱉:嚴格按照外部形態要求挑選幼鱉。
(2)放養密度:3只/立方米--4只/立方米。
(3)飼料投喂:福壽螺等貝類去殼取肉或小雜魚、蝦洗凈剁碎,鱉體體重在100g以內,要將螺肉或魚肉剁成粒徑為0.3cm--0.5cm大小的碎肉投喂;鱉體體重在100g--150g以內時,要將螺肉或魚肉剁成粒徑為0.5cm--0.8cm大小的碎肉投喂鱉體體重在150g--200g以內時,要將螺肉或魚肉剁成粒徑為1.0cm大小的碎肉投喂;鱉體體重在200g--350g時,要將螺肉或魚肉剁成粒徑為1.5cm左右的碎肉投喂;鱉體體重在350g以上,即可直接投喂去殼福壽螺肉或粒徑為2.0cm左右的碎魚肉。每年5月--10月上旬,水溫在25℃--30℃,日投喂2次,日投喂量為鱉體體重的5%;每年的3月--4月和10月中旬--11月,水溫在25℃以下,鱉體活動量少,攝食量也較少,每日只投喂1次,日投喂量為鱉體體重的2%--3%;當水溫低于15℃時,鱉體處于冬眠狀態,不投喂。
(4)日常管理:與幼鱉培育管理相同,只是當鱉體體重長達500g以后,除了投喂去殼螺肉和魚、蝦肉外,可直接向鱉池中投放一些鮮活福壽螺或活泥鰍,讓鱉自行捕食,投放量約占總投喂量的2/3,這樣可以鍛煉鱉的野性,提高鱉體肌肉的品質。
四、黃沙鱉常見病害的中草藥防治
1.紅脖子病。病原體是單孢桿菌(Aeromonas sp.),主要癥狀是鱉體腹部出現紅斑點,喉部及頸部腫脹,肌肉水腫,行動遲緩,紅腫的脖子伸長而不能縮回;病情嚴重時,口、鼻出血,腸道發炎糜爛,全身紅腫,眼睛渾濁發白而失明,不久即死亡。此病傳染極快,往往造成成批死亡。該病的預防措施是保持水質清潔,勿使病鱉混入;分別用車前草、七葉一支花、穿心蓮等煮水拌餌內服或浸泡;或將馬齒莧攪碎后拌餌喂鱉,同時常煮水浸泡有得病危險的鱉體,也可起到預防作用。
2.白斑病。又稱毛霉病,病原體是藻菌目、霉菌科、毛霉屬的一種霉菌。主要癥狀是鱉體的四肢和裙邊等處出現斑點,早期僅出現在裙邊部分,后逐漸擴大形成一塊塊的白斑,使得鱉體表皮壞死,產生部分潰瘍。用生石灰徹底清塘消毒,使池水保持嫩綠色,可減少此病發生。每日用兩面針、穿心蓮、馬齒莧等中草藥煮水浸泡病鱉4小時--5小時,連續5天--6天。
3.水霉病。主要癥狀是病鱉體表出現如棉絮狀般的附著物。防治方法是用煙葉5kg/畝或每100平方米池塘用4盒--6盒香煙泡水全池潑灑,或香煙泡水取汁浸泡病鱉15分鐘。
4.腸炎病。細菌感染引起,主要癥狀是肛門紅腫,腹漲,擠壓鱉體背部則肛門有膿狀液體排出,解剖可見鱉體有腹水,其腸道充血。可用大蒜抖爛拌餌投喂,用量為10g/kg--30g/kg,連用5天--6天,或用五倍子全池潑灑,用量為4mg/L。此外,用黃岑、黃柏、苦參、大黃或穿心蓮拌餌投喂或浸泡對此病均有療效。
5.黃沙鱉互相咬傷或運輸碰傷后,常采用七葉一枝花、虎餌草、火炭母等幾種草藥煮水浸泡,以預防炎癥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