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歐鰻的成鰻養殖是把體重15~20克以上的幼鰻,經過5~6個月的精心養殖養成體重200~250克以上的商品鰻。在成鰻養殖過程中,要指定專人負責飼養管理,控制水溫,調節水質,測定水質的理化因子,加強鰻病防治,使鰻魚在良好的環境中攝食、活動,促進各階段鰻魚的快速生長。以最短的時間,盡快養成商品鰻,達到降低成本,提高商品率和經濟效益的目的。現將成鰻的養殖技術介紹如下:
一、養殖池及其消毒
1.養殖池設施:為室內水泥池,池底為石(鵝卵石)砂底,呈鍋底型。面積為150~360m2,其形狀為無角的長方形或正方形。池深為1.1~1.3m,水深0.8~1.0m。各池分設進排水口,進水口設在池壁頂端,排污口設在池底中央,并用鋼筋焊成密柵板遮蓋排污口,排污管直徑20cm以上,采用暗管陰井自動溢水。鰻池頂部用鋼筋或毛竹搭架,頂上用黑色塑料薄膜或黑色塑料薄網搭蓋遮蔭。要求水質無污染、清新,使用充足的溪河和水庫水源。
2.養殖池消毒:精養鰻池在投放鰻種前,用200mg/L生石灰或20mg/L漂白粉全池潑灑消毒,3~4天后,洗凈池再注入新水,再用30mg/L濃度高錳酸鉀浸泡消毒,2~3天后洗凈池壁、池底,排干水待用。
二、鰻種放養
1.放前準備:要求鰻魚體格健壯,豐滿度大,無病無傷。一般池水溫控制在22~26℃,池水深保持在0.9~1.0m。在每口鰻池對角處安設二臺0.75kW的增氧機,以保證水中充足的溶氧量,為鰻魚提供一個舒適、良好的活動環境。
2.放養密度:根據不同規格鰻及精養池的水質、水源等條件而定。一般40~70尾/kg規格的鰻種,100~150尾/m2;20~40尾/kg規格的幼鰻,80~100尾/m2。鰻種分池投放后應及時用藥物消毒,以防拉網選別操作時鰻魚受傷細菌感染。消毒后需大量注換水,保持鰻池水質清鮮,使鰻魚正常攝食,促進其生長。
三、投餌管理
1.日投餌量:初期為幼鰻飼料,當體重達50g/尾以上時,改用成鰻飼料。一般規格在100~200尾/kg時,初投黑仔飼料漸轉用幼鰻飼料,投餌率為4%~5%;規格在20~100尾/kg時,投喂幼鰻飼料,投餌率為2.5%~3.5%;規格在20尾/kg以下時,投餌率為1.5%~2.5%。在攪拌飼料時,要根據投放飼料量,按一定比例加淡水,一般幼鰻飼料加水比例為飼料∶水為1∶(1.2~1.4);成鰻飼料加水比例為飼料∶水為1∶(1.1~1.4)。同時視水溫的高低添加魚油,當水溫在18~23℃時添加5%~7%;水溫在24~26℃時添加7%~9%。拌合后投喂的幼鰻餌料可調軟一些,成鰻餌料可調硬一些。攪拌后的團狀餌料應具有粘性、彈性和伸展性,投喂后在水中不易散失。
2.投喂餌料:要做到“四定”原則。(1)定時:每天早晨5~6點、中午12點、傍晚5~6點,午夜12點。一般中午以前喂日投餌量的60%左右,傍晚以后喂日投餌量的40%;(2)定位:每口鰻池要設一個用鋼筋焊接的長方形固定的餌料臺,馴養歐鰻定位攝食的習慣;(3)定質:鰻魚飼料的優劣,直接影響鰻魚的健康生長。要選用營養全價的人工配合飼料,要求幼鰻飼料粗蛋白質含量達46%和成鰻飼料粗蛋白質含量45%、餌料系數低的優質飼料。優質的鰻飼料,能增強歐鰻體質,增進食欲,促進鰻魚快速生長,反之亦然。(4)定量:投喂量應根據不同規格的鰻魚而定。并根據氣候、水溫、水質、鰻魚的生長及攝食狀況酌量增減,避免過量造成浪費并污染水質。
3.投餌管理:夏季因氣溫、水溫較高,鰻魚攝食較強,要適當調控投餌量,以防疾病暴發,日投喂3次為宜;秋季天氣涼爽,水溫較適宜歐鰻生長,可適當增加投餌量,日投餌以4次為宜;冬季氣溫、水溫逐漸下降,投餌量一般在1.5%~2%,日投喂2~3次;春季隨著氣溫和水溫的逐步上升,日投餌量也可隨水溫上升而逐漸增加,日投喂3~4次為宜。
四、水質管理
歐鰻對水質的要求較高,池水中pH值、溶解氧、氨氮、亞硝酸氮、溫度都直接影響著鰻魚的攝食和生長。為此,成鰻養殖中如何控制水質變化,使歐鰻入池后,即有個適宜的生活環境,這是養殖成鰻首要解決的問題。在夏季高溫期,要加大換水量和加強刷洗排污工作,日換水量一般要在1.2~1.5倍。鰻池頂蓋要改用黑塑料薄網遮蓋,既遮陽又通風。鰻池面積較小的可用二臺0.75kW增氧機,面積較大的鰻池可用二臺1.5kW的增氧機,確保水中充足的溶解氧;冬季為保持正常水溫,除加深池水深度外,日換水量控制在0.6~0.8倍。同時應定期潑灑10~20mg/L生石灰進行調節水質。此外,還要定期檢測池水的NH4+-N、NO2--N、pH、DO,及時掌握水質動態,適時采取措施。
五、選別分養
由于鰻魚生長不斷分化,體重相差懸殊,故應及時篩選分養,避免搶食力差的小規格鰻魚生長停滯,影響產量。一般每45~60天須篩選分池一次。選別前先準備好分養池,及時消毒、注水及待用等分養的網箱、撈網,選別工具等。鰻魚選別時應用魚篩帶水操作篩選。根據不同鰻魚規格分別投入分養池繼續飼養。
六、鰻病防治
歐洲鰻成鰻養殖期間,經多年鏡檢觀察,主要疾病是:寄生蟲病有小瓜蟲病、擬指環蟲病、車輪蟲病、鰾線蟲病、毛腹蟲病、粘孢子蟲病;細菌性疾病有爛尾病、爛鰓病、赤鰭病、腸炎病、紅頭病、脫粘病、赤點病、愛德華氏病;真菌病有水霉病、鰓霉病。此外,有機磷中毒:“益舒寶”或“米樂爾”農藥中毒。其防治方法:
1.寄生蟲病:成鰻治療時,有的藥物可根據氣溫、水質情況適量增大。(1)小瓜蟲病:用硝酸亞汞0.1~0.2mg/L全池潑灑;(2)擬指環蟲病:復方甲苯咪唑1.0mg/L藥浴18~24小時;(3)車輪蟲病:殺蟲靈0.3~0.4mg/L浸浴18~24小時;(4)毛腹蟲病:百蟲殺2~3mg/L藥浴12~24小時或復方甲苯咪唑0.8~1.0mg/L藥浴12小時;(5)粘孢子蟲病:治孢靈10~12g/kg飼料,熱水浸泡后藥汁拌料連喂5~7天。以上藥物治療寄生蟲病均能達到好的效果。
2.細菌性疾病:采用內服與外用藥相結合的方法療效較好。常用內服藥有:土霉素、氯霉素、紅霉素、大蒜素、酵母粉、利胃散、食鹽、保肝靈、維生素、磺胺類等拌合飼料投喂;外用藥主要有高錳酸鉀、福爾馬林、食鹽、生石灰、呋喃類、抗菌素、含氯消毒劑、中草藥等防治。
3.真菌疾病:(1)水霉病:食鹽7‰浸浴3~5天、孔雀石綠0.1~0.2mg/L潑灑或水霉凈0.3~0.5mg/L潑灑,連用2天;(2)鰓霉病:孔雀石綠0.1~0.2mg/L加福爾馬林30mg/L,連用3~4天;亞甲基藍1.5~2mg/L潑灑,連用3天。
4.有機磷中毒:近年來我縣晚季、早季水稻“稻癭蚊病”年年發生。常用每畝稻田10%益舒寶或3%米樂爾顆粒劑農藥1.25kg,拌細土撒施。當遇下雨或排水時,農田毒水排入溪河,鰻場抽取溪水使用時,常發生鰻魚中毒。有的場一年中毒2~3次,對鰻場造成嚴重的損失。
防治方法:(1)鰻場與鄉村密切配合,村民使用益舒寶或米樂爾農藥殺滅稻癭蚊時,統一使用,鰻場避開抽用溪水;(2)中毒時大量換新水;(3)用硫酸阿托品4~6片/kg飼料,連續投喂3~4天;或用硫酸阿托品24~26片/m3水全池潑灑,效果很好。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