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涂池塘養殖是在海堤外筑圍堆土建塘進行海水養殖的養殖模式
縊蟶(Sinonovacula constricta)隸屬于雙殼綱(Lamessibranchia)、真瓣鰓目(Veneoida)、竹蟶科(Soleidae)。稱蟶、蜻 、跣等。縊蟶是一種廣溫廣鹽性貝類,其適溫范圍0℃—39℃,適應海水密度為1.005—1.020克/厘米3。它廣泛分布于西太平洋 沿岸的中國和日本,我國以遼東到廣東沿海均有分布。棲息在風平浪靜、水流暢道的內灣和河口的灘涂上,尤其以軟泥或砂泥質的中、低潮區最為適宜。縊蟶肉味鮮美,營養豐富,含蛋白質55%,糖18%,脂肪8%。除供鮮食外,還可制成蟶干、蟶油等,是沿海居民和港澳同胞喜愛的海產食品。
縊蟶養殖在我國已有很久的歷史,是我國四大養殖貝類之一,蝦蟶混養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養殖模式。在對蝦池中混養縊蟶,一方面縊蟶可充分利用蝦池中的小型浮游植物,能防止蝦池有機污染調節池水肥度,凈化池水水質,保持水質穩定,提高蝦池能量轉換效率,同時縊蟶還能利用混入水質的有機碎屑,減少底質中的有機物含量,降低底質的污染程度,且通過其掘足的埋棲運動和水管的進出水運動,增強蝦池底泥和泥水界面的氧氣通量,促進底泥有機物質的的氧化和無機鹽的釋放,提高蝦池氮、磷的利用率。
蝦蟶混養的生產過程一般為:1-3月上旬修池、清淤、建蟶畦;3月上旬清池消毒;3月下旬培養基礎餌料;3月下旬至5月放蟶苗和蝦苗;5-10月進行養殖期管理;10月收蝦;10-12月蓄養縊蟶;次年1-3月陸續收蟶。
蝦蟶混養一般投放對蝦苗為0.5-0.6萬尾/畝,蟶苗規格在4000-6000個/千克,每畝放養50-75千克,收獲時可畝產對蝦20-30千克,縊蟶200-300千克,畝均純收益在1500元以上。
二、縊蟶形態特征及生物學特性
(一)形態特征
縊蟶貝殼長方形,殼頂位于背緣的略靠前端,約為全長的1/3處。背腹緣近于平行,前、后端圓。兩殼關閉時,前、后端開口。外韌帶黑褐色,略近三角形。殼表生長線明顯。殼的中央稍靠前方有一條自殼頂至腹緣的微凹的斜溝,殼面披一層黃綠色的外皮,在成長的過程中常被磨損脫落而呈白色。殼內面白色,殼頂下面與殼表凹溝相應的一條突起,鉸合部小,右殼具兩枚主齒,前面一枚略垂直于殼面,后面一枚向后方傾斜,左殼具三枚主齒,中居一枚大而分叉;前閉殼肌痕三角形,尖端斜向殼頂,后閉殼肌痕變為三角形,大于前者;外套痕顯著,外套竇寬大,前端呈圓形。兩水管分離、細長,末端具觸手。
(二)生物學特性
⒈棲息習性
縊蟶以其強大而發達的足挖穴生活。每個蟶體在灘涂上均有一個固定專用的垂直洞穴,洞穴上有兩個小孔,為蟶體水管伸出處。兩孔大小及洞穴的深淺,隨蟶體的強弱、大小、底質、季節變化而有所不同。蟶體強大、底質松軟、水溫低時,則潛入的洞穴較深,孔大,距長。一般來說,洞穴深度為蟶體的5-8倍,孔距為體長的1/3倍。因此可以根據穴孔的大小和距離及數量來斷定洞穴中縊蟶的大小。
縊蟶一經穴居后,一般不再作水平激烈的遷移運動。縊蟶在穴中是倒立生活的,前端向下,后端向上,隨著潮水的漲落干滿,依靠其殼的張閉和足的伸縮相互配合,而在洞穴中作垂直的上下運動。漲潮滿水時,蟶體上升到穴口,伸出水管,進行攝食、呼吸和排泄等活動;退潮干露時,則水管收縮,蟶體下降到穴中或穴底,停止活動。
⒉食性與生長
縊蟶為被動的濾食動物,對食物的性質沒有嚴格的要求,但對食物的大小和形狀卻都有一定的機械選擇。縊蟶的餌料主要為底棲或浮游能力不強的硅藻。
縊蟶的攝食主要在漲潮有水時,由海水中帶入的食物被鰓絲濾下,經鰓纖毛擺動,選擇適宜的大小個體,經唇瓣送入口中。較大個體不能被利用,掉入外套腔中,通過激烈的閉殼運動,由入水管噴出體外。
縊蟶的生長可劃分為3個階段:蟶苗、1齡蟶、2齡蟶。生長包括體長和體重兩部分。在正常的外界環境條件下,體重隨著體長的增長而增長。但在不同的年齡、不同的季節,體長的增長和體重的增長速度并不完全一致。在蟶苗期主要是體長的增長,2齡蟶則主要是體重的增長,1齡蟶體長的增長與體重的增長速度成正比。
在一年中,縊蟶春季開始生長,夏、秋兩季生長最快。體長增長高峰在5-7月,體重增長高峰在7-9月,尤其生殖腺成熟時體長的增長銳減,而體重的增長激增。冬季生長很不明顯。
縊蟶生長快的個體,殼薄色淺,生長線寬疏;生長慢的個體,殼厚色深,生長線狹窄。一般情況下,蟶苗期體長1-2厘米,1齡蟶達4-5厘米,2齡蟶達6厘米左右。兩年后生長速度明顯減慢,自然生長的縊蟶四年時可達8-10厘米。
⒊繁殖習性
⑴性別與性腺發育
縊蟶為雌雄異體,從外形上難以區分,只在繁殖季節、性腺飽滿時,雄性的性腺一般呈乳白色,性腺表面光滑,雌性的性腺呈乳白略帶黃色,性腺表面呈粗糙的顆粒狀。
縊蟶的性腺分布在內臟塊中,生長一周年達到性成熟,生殖最小型個體在在2.5厘米左右。
⑵繁殖方式
縊蟶的繁殖方式為卵生型,分批產卵。在整個繁殖期間,可產卵3-4次。在正常情況下約兩星期性細胞成熟排放一次,一般是大潮排放,小潮恢復。
縊蟶的產卵量與個體大小有關,一般殼長在5厘米左右的個體,一次可產200萬粒左右,整個繁殖期約產1000萬粒。
⑶繁殖季節
縊蟶分布地區不同,繁殖季節也有所不同,南方比北方早。一般在9-11月份,水溫20℃左右是它的繁殖盛期。
⑷胚胎、幼蟲發育
縊蟶的精卵排出體外,在海水中受精發育。受精卵經過卵裂分化,發育成為浮游幼蟲,然后經過一段時間的浮游生活、成熟變態、失去浮游能力落至水底成為稚貝。
三、縊蟶苗種生產
(一)自然海區半人工采苗
自然海區半人工采苗是根據縊蟶生活史和生活習性,在繁殖季節里,用人工方法向自然海區挖筑苗埕,使其幼蟲附著變態發育生長,一般需經過采苗場選擇確定、苗埕整修、整埕附苗、平畦預報等步驟,從而獲得縊蟶養殖所需苗種的方法。
(二)縊蟶的人工育苗
縊蟶人工育苗是指以縊蟶親貝的選擇、營養、誘導、受精、幼蟲培育及采苗,均在室內人工控制條件下進行的一種苗種生產方式。
人工育苗不但可以解決許多海區天然縊蟶苗種缺之問題,而且它還可以在引進新品種、提早采苗延長生長期、防除敵害、提高成活率、通過選種和雜交、培育優良品種等方面有著積極意義。
三、蟶苗的質量鑒別
蟶苗的質量優劣,直接影響共成活率和養殖產量。(見下表)
蟶苗質量鑒別方法
(四)蟶苗運輸
蟶苗在離開海涂后,溫度在20℃以下,可維持48小時,20℃以上能維持36小時左右。要盡可能縮短運輸時間,以減少蟶苗死亡。
運輸蟶苗時要把苗洗凈,不論車運、船運、肩挑都要加篷加蓋,以免日曬雨淋,造成損失。運輸途中要注意通風,防止蟶苗窒息而死,要避免劇烈運動和疊壓。運輸時間超過1天的,每隔12小時左右要浸水1次,浸水前要將苗籃振動幾下,讓蟶苗水管收縮,不致于因吸水過多,影響成活率。特別是在淡水中浸洗時應注意這一點。
四、蝦蟶混養技術
(一)池塘選擇與準備
⒈池塘選擇
縊蟶屬于埋棲型貝類,營穴居生活,根據其生活習性,蟶田應選擇在內灣或平坦并略有傾斜的灘涂為好。同時要求潮流比較通暢,但風浪又不太大的海區。養殖縊蟶的池塘地質以軟泥為最佳,其次是泥沙混合、但以泥為主的灘涂。海水比重1.005-1.020之間,PH值7.8-8.7,溶氧每升5mg以上,灘面和水質都未受到污染。進行蝦蟶混養的蝦池最好是有較大比降的長條形,或者池內有高起的灘面。將高起的灘面翻耕整平、建畦,放養縊蟶。也可通過加深加寬養蝦池的環溝,將環溝內的泥土堆放在蝦池的壩基內側,然后整平,蝦池的四周就能形成2-3米寬并向內傾斜的平臺,以備養縊蟶,蝦蟶兩利,效果很好,但在蝦池內養殖的縊蟶面積最多不要超過30%,一般在10%-25%為宜,并應有獨立的進、排水等設施。
⒉清池與除害
清池與除害是縊蟶養殖的重要技術之一,應根據池塘老化程度采取相應的措施,通常應先敞開水閘用海水沖刷數日,把池中的有機積沉物和泥沙沖走,然后排空死水,封閉閘門,曝曬池底,使剩余的有機物氧化分解。池底嚴重老化的,應組織機械或人工將積沉物挖走,同時應對蝦池進行維修。清池過后往往有許多敵害生物,如不清除會對縊蟶養殖產生極大的損失,除害常用藥物有2.5%的魚藤酮,用藥量為每立方水體2克;有效氯含量35%的漂白粉,用藥量為每立方水體30克;氨水為每立方水體250克。灑藥前先將池水降到最低限度,然后根據畦水面積計算用藥量,配置的藥液應用海水稀釋后并選擇晴天的中午均勻潑灑全池,然后攪動池水,使之充分發揮藥效。
⒊進水與施肥
藥物清池后一兩天便可開閘進水,開閘前應檢察閘門是否安裝好,清除閘底石塊、雜物,外閘槽安裝一厘米網目鐵絲網,內閘掛好60目尼龍篩絹濾網。當潮水達到閘口時,間隙式開啟閘板,使海水緩慢進入養殖池內,避免因水流過急而沖破過濾網,使敵害入池。
縊蟶養殖要肥水,在尚未播苗前常施用有機肥作為基肥。一般每畝施發酵糞肥150千克左右,這樣有利于浮游動植物的生長,為縊蟶的生長奠定了基礎。當然縊蟶養成期間也需要施肥,具體施肥方法見餌料投喂。
(二)蟶苗播種
⒈播苗時間
縊蟶播苗時間通常在2月中旬至3月上旬為宜。
⒉播苗方法
在蝦池內播苗,通常先排水,使畦田水很淺或露出水面,這樣播苗才均勻。在播苗前,先將苗種裝在木桶內,用海水洗凈泥土檢去雜質,使蟶苗不結塊,易于播種。播種方法主要有拋播和撒播兩種,一般養殖面積較大的,用拋播;養殖面積小的用撒播。
⒊放養密度
要根據蝦池的條件、計劃收獲產量以及成活率三個因素綜合考慮,同時要考慮對蝦放養量,再決定規格及密度。一般苗種縊蟶投放規格越小,放苗密度越大,反之,則越少。一般每畝放苗量在12-18萬粒左右。
⒋播苗應注意的事項
一是要組織充分的人力、物力,依據事前制定的養殖計劃統一指揮,以最快的速度播苗;二是如果畦面過干,要先潑些泥漿水后播苗;三是刮大風、下大雨暫停播苗。應把苗種放在陰涼、通風的地方。安排專人每隔2-3小時均勻的噴灑海水一次,切忌將苗種浸泡在海水中,待大風過后在播苗。四是播苗后由于種種原因,苗可能會有一些損失,為了保證播種密度要求,根據損失的情況,要及時補苗。
(三)對蝦放養
待縊蟶潛入泥中后,再投放蝦苗,以免縊蟶被蝦苗吃掉,也有的在苗畦上覆蓋沙網防止蟶苗被吃。一般每畝放養體長0.7-1厘米左右的蝦苗0.5-0.6萬尾。
(四)餌料投喂
縊蟶的主要餌料是底棲浮游生物,所以保證池塘中浮游生物的種類和數量很重要,同時,蝦蟶混養的對蝦塘水質有較高的要求,養蝦水要活,養蟶水要肥,因此蝦塘水質既要保持新鮮,又要有一定的肥度。通常,每2-3天換水一次,高溫期要加大換水量,控制水溫不超過300C。施肥時要注意,由于縊蟶耐缺氧能力極差,而有機肥入池后分解需要消耗水中大量的溶氧,所以常出現有機肥施用不當而出現縊蟶死亡現象。縊蟶主要生長季節,水溫高,生物的新陳代謝強。加之由于池塘中養對蝦而大量投餌,池塘中有機物含量較高,耗氧大。因此,不能施用耗氧大的有機肥料,應適量投施無機肥。通常每畝施尿素3-6公斤,過磷酸鈣每畝施5公斤,前期3-5天一次,后期7-10天一次,使水保持深黃綠色或淺褐綠色為宜。也可把人工培養的硅藻、金藻和扁藻等單胞藻類接種至池塘中。嚴禁投喂含有激素或激素類物質的代用餌料。在這里追加一句的是縊蟶養殖施肥應遵循“抓兩頭(春秋兩季水溫低時施用有機肥料)、帶中間(夏季水溫高時施用無機肥料)、重施基肥(基肥占全年有機肥料的70%-80%)、巧施磷肥,以磷促氮、改善水質的原則”,改善池塘溶氧狀況,促進池塘浮游生物穩定和持續的生長,生產上行之有效。
(五)日常管理
⒈環境因子監測
每天測定池水溫度、PH、溶解氧、氨氮、透明度、池水內異氧細菌數等,定期檢測海水鹽度、化學耗氧量(COD)、有毒重金屬離子濃度、赤潮生物量、底色變化、基礎餌料生物組成及密度等。
⒉水色變化觀察
池塘正常水色是茶褐色或淺黃綠色,有新鮮感。透明度保持在40cm左右。但同時我們還要注意以下幾種水色:
乳白色:是藻類突然死亡,細菌大量繁殖造成的。
紅色:由于原生動物和細菌大量繁殖有機物積累過多的結果。
水色突然變清:浮游生物大量死亡或消失。
水色過濃或深紅色,透明度低于30cm:是藻類過于繁殖的結果,容易造成養殖對象缺氧。
池塘下風處出現泡沫:是由于有機物過多造成的。
出現以上情況,及時換水的同時,應多使用微生物凈化劑凈化水質,如光合細菌、海可發、玉壘菌等。值得注意的是,大雨過后,淡水浮于水面,形成隔離層,造成池底嚴重缺氧,應及時攪拌水體,打破隔離。
⒊巡塘觀察
當水溫上升到250C以上,縊蟶就易中毒死亡,一般從5月下旬開始死亡,7月份達到死亡高峰,因此5月中旬開始應經常對蟶進行臨床觀察診治。縊蟶中毒死亡過程可分為不進食、昏迷、死亡腐爛三個階段。巡塘觀察一般采用簡易的蟶穴(蟶眼)診斷法。縊蟶生長正常,蟶眼明顯清爽,稍受驚動,便吐水下潛,并產生一股泥云。如果蟶眼四周變糊,眼孔變小甚至蟶眼堵沒時,則縊蟶已開始不同程度受毒害作用,此時應立即用藥治療。
(六)病害防治
⒈蝦池縊蟶死亡原因分析
蝦池縊蟶死亡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⑴硫化氫、氨等有害氣體積累過量 由于蝦池較長時間連續養殖,蟶、蝦排泄物、殘貝、殘餌等大量蓄積,造成底質老化現象嚴重,這些物質通過微生物氨化作用大量蓄積,分解產生大量氨氮、硫化氫。這些有害物質會對縊蟶造成明顯中毒,導致死亡。調查中表明,縊蟶死亡嚴重的養殖池塘,其底質嚴重發黑且惡臭難聞。
⑵蟶穴缺氧過度 過量的有機質一到高溫季節,在細菌的作用下氧化分解,不斷消耗大量的溶解氧,造成蟶穴缺氧。同時厭氧菌大量繁殖,厭氧菌分解產生硫化氫、氨、硫化鐵等物質,這些物質含量上升,加劇了缺氧狀態。
⑶蟶畦底質中重金屬含量過高 由于受生產污水的污染,底質中鐵、錳、鉛、鎘、鎳、銅等重金屬積累嚴重超標。過高的重金屬能嚴重導致縊蟶中毒死亡。
⑷青苔、苔蘚過量生長、覆蓋蟶畦,以及產卵后體弱,抗逆性減弱,也是導致縊蟶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⒉防治對策
蝦池縊蟶防治應本著“預防為主、治療為輔、防重于治”的方針,即在進行蟶涂清畦、翻耕基礎上,以縊蟶專用藥物為中心,重視前期預防、加強巡塘觀察及早期用藥治療。
⑴前期預防 為避免有害物質的大量積累,減輕中后期縊蟶中毒程度,一般在縊蟶放養一個月后,就開始進行藥物預防。主要藥物是水質改良劑或底質改良劑等藥物,用法用量因藥物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每隔10-15天預防一次。
⑵病癥治療 發現癥狀應立即進行藥物治療,同時應注意水質的管理,以防因尸體腐爛變質而破壞水域環境。
⑶謹慎使用重金屬鹽類的藥物,如螯合銅、硫酸銅等 在養殖過程中,常常會出現青苔、苔蘚等藻類過量生長情形,這時應盡量使用人工撈取,然后采取肥水措施,而謹慎使用重金屬鹽類藥物。主要原因是,此類藥物的安全范圍較小、毒性大,而縊蟶的的耐受力本來就很低,使用不慎,容易發生事故。已經使用的,潑藥數小時后應大量換水,防止重金屬離子對養殖對象的毒害及大量殺死藻類引起池水缺氧。
⒊自然災害的防御
氣候、海況條件的劇烈變化,超出蟶子生活適應能力范圍,往往造成了自然災害,影響了蟶子的生活,危及生命安全。
⑴臺風 每年夏秋臺風季節,不僅破壞已有的池塘構筑,而且有可能造成大量泥沙覆蓋蟶畦或刮走蟶體。臺風過后要及時修復和搶救,同時在外圍修筑防風防浪堤,以阻攔大風大浪對養殖池塘的襲擊。
⑵洪水 每年雨季,洪水泛濫帶來大量的泥沙沉淀覆蓋蟶畦,堵塞蟶穴,使蟶窒息死亡。因此洪水后應及時巡塘檢察。洪水同時也帶來了大量淡水,使海水比重嚴重下降。海水比重過低,不利于蟶的生活,同樣會危及蟶的生命安全。這時應打開閘門,排出池水,不僅免去影響蟶畦,而且也可帶走水中泥沙,減輕泥沙對蟶畦的覆蓋。
⑶干旱炎熱 久旱不雨,海水比重增高,比重過高也會影響蟶的生活,如有淡水水源供應的地方,可開放淡水入池澆灌,以調節海水比重。
⑷霜雪冰凍 蟶的耐寒力差,冬季降霜下雪,結冰寒凍,溫度劇降,蟶子會凍死,通常采取蓄高水位保溫的方法幫助蟶子安全過冬。
⒋敵害生物的防除
蟶子雖鉆穴生活,也免不了遭到許多敵害生物的侵襲。有的吞食蟶體,有的爭奪餌料,有的破壞環境,等等,危害的程度各有不同,現將主要的敵害生物及其防除方法簡述如下:
⑴鳥類 野鴨,是一種候鳥,常成群結隊的啄食蟶子,尤其是在蟶苗播下不久,潛居不深,很容易被食,危害極大。還有像鷸科的某些種類也時常啄食蟶子。防除方法:經常池觀察,發現后打鑼驅趕。
⑵魚類 一些植物食性的魚類,如鯔鯪魚、灘涂魚等,常刮食油泥(呈黃褐色,含有底棲硅藻),爭奪蟶的餌料。一些肉食性魚類,如海鯰、黑鯛、鰩等,也可隨水進入池長巡食蟶子。防除方法:必須嚴格控制敵害魚類隨水進入,在外用槽安裝一厘米網日的鐵絲網。還有像蛇鰻、須鰻、狼蝦虎魚等,干池后隱居洞穴中,進水后出洞鉆入蟶孔,危害嚴重,除殺方法:可用不同藥物嚴格清塘消毒,殺慶。
⑶軟體動物
玉螺 俗稱香螺、蘇螺。玉螺有2種,斑玉螺和福氏玉螺能危害蟶子。其方法是,先以腹足蓋住蟶穴,迫使蟶子升至穴口,然后用腹足裹住蟶體,以吻分泌酸液,使貝殼洞穿,后吸食蟶肉。除殺方法,用0.2%-0.3%濃度的石碳酸水溶液噴灑蟶畦使其出土,或在早晚待其自動出土后,一一捕捉。
章魚 俗稱望潮,為一種頭足類軟體動物,常常以腕足伸入蟶穴捕食蟶子。可在排干池水后挖洞捕除。
突殼短肌蛤 俗稱烏鯰、土鬼、薄殼等,以足絲附著生活,往往大量集群覆蓋蟶穴,爭奪餌料,影響蟶子的正常生活。在蟶苗插種前用耙耙除。
⑷甲殼動物 有蟹類,如鋸緣青蟹等,不僅在蟶畦打洞,破壞蟶的居住環境,而且以其強大的螯足鉗夾蟶肉食之。防除方法:主要是在池塘中識洞捕捉。
⑸環節動物 主要是沙蠶,俗稱海蜈蚣,也能以其口器咬死蟶子而食肉。放蟶苗前,干池清塘消毒殺滅之。
五、收捕與加工
(一)起捕
⒈收獲時間
對蝦收獲一般在當年10月中上旬。縊蝦播苗后,經過5-7個月的生長,體長到4-5厘米,達到商品規格即可收獲。這時采收的稱為1齡蟶。1齡蟶最理想的收獲時間在10月底到11月初。二齡蟶的收獲時間是清明前后開始,到谷雨結束。目前,大多養殖的是二齡蟶。
⒉收獲方法
主要有挖、捉、鉤三種。砂質底的常用耙、鋤等挖取;軟泥底質常用挖和鉤的方法收獲。
(二)加工
對蝦一般進行去頭冷凍加工。縊蟶除鮮食外,還可加工蟶干,蟶油等。先用清水洗凈縊蟶,然后放入鍋中煮到兩殼張開,內臟塊稍硬,撈起,剝殼,將剝下的蟶肉用清水洗凈,放在陽光下經2-3天爆曬成經烘干機烘干,蟶肉可以折斷,色呈淡黃,即為蟶干。將加工蟶干時留下的湯汁,倒入桶中沉淀,去除雜質后,再繼續加熱蒸發,濃縮到六七成后,放用微火濃縮,直至呈黃色粘稠狀即成蟶油。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技術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