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日報訊:
位于白城、輪渡及海滄大橋附近海域,水產品未受污染
■面積約30平方公里,因血紅哈卡藻引發,位于白城、輪渡及海滄大橋附近海域
■專家稱,屬無毒赤潮,水產品未受污染,但最好別下海游泳
本報訊 (記者 王元暉)“為什么眼前這片海是褐色的?”前天下午,漫步在環島路白城路段,廈門大學的洪老師對白城一帶海域海水的顏色頗感驚訝,她的第一反應是:是不是發生赤潮了?
正是赤潮——海洋專家證實了洪老師的猜測。事實上,在接到群眾的報告之前,我市已啟動“廈門市海洋赤潮應急預案”,與此同時,市海洋與漁業局聯合市海洋與漁業環境監測站、廈門大學、海洋三所的有關專家,對此次發生在廈門海域的赤潮進行嚴密監控。
昨天下午,市海洋與漁業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向媒體通報了此次赤潮的有關情況。
赤潮由血紅哈卡藻引發
一般說來,赤潮是水體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突發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圍及一段時間內的水體變色現象。專家說,此次赤潮是由血紅哈卡藻引發,與幾天前持續的春雨也有關聯。
據介紹,廈門海域的赤潮一般發生在4月至10月的高溫期,2月的赤潮比較罕見,專家解釋,這主要是由于血紅哈卡藻的特性導致的——血紅哈卡藻是一種廣溫性藻類,即使在低溫狀態下也能迅速繁殖。
海水顏色變化最顯著的,是我市的白城、輪渡以及海滄大橋附近海域,據觀測,這兩天,我市約有30平方公里海域受到了赤潮的影響。
我市水產品可放心吃
值得欣慰的是,我市水產品并沒有因為這次赤潮受到任何污染,專家表示,市民可以放心食用。
“血紅哈卡藻是無毒藻類,不會污染水生動植物。”市海洋與漁業局環境資源保護處負責人說,今年2月5日此次赤潮在同安灣瓊頭的東坑灣口出現萌芽時,各相關單位便開始進行全程監控。
市海洋與漁業環境監測站的專家解釋,赤潮之所以蔓延迅速,主要是由于這段時間以來我市海水的富營養化程度偏高,再加上九龍江流來的江水為藻類的繁殖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餌料來源所致。專家強調,此次赤潮的發生不存在任何污染源的問題。
赤潮的持續時間取決于天氣情況
專家說,赤潮的持續時間主要取決于天氣情況。但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趨勢是,海水中的富營養化程度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降低。專家提醒市民,赤潮海域海水中夾雜了許多雜質,近期最好不要到海中游泳。
評論列表 | ||||
|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漁藥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