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參池在選址、池形設計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協會在咨詢專家意見的基礎上提出如下方案,供廣大業戶參考。
一、選址的條件
1.水環境。應針對海參的生物學要求選擇池塘建設的地址,特別要求水源無污染,鹽度不低于27。
2. 底質。底質的類別通常與養殖用水的水質、餌料生物的組成和豐度有關。巖礁底、泥沙底、泥底或幾種底質的組合較為適宜海參的生長和繁殖。在自然海區,巖礁底、泥沙底是海參優先選擇棲息的底質,純泥底海參較少;而在養殖條件下,底質雖為泥底,若配置以適宜的隱蔽、棲息場所,同樣可以養殖海參;純砂底質,一般水質貧瘠,餌料生物的種類和數量往往很少,經改造后才能建池養參,如摻進泥土、投放石塊等。
二、池形設計
1.池形。池形及其走向應有利于水的交換,有利于減緩大風、大浪的沖擊,一般呈長方形,面積在1.0hm2(15畝)以上。
2.池深。在自然海區的調查表明,大個體海參分布于較深水層;另外,海參的生長與水溫關系密切,池塘深一些,有利于調節水位。在炎熱的夏季,水深一些,可以減緩日光的照射,抑制水溫的升高;在嚴寒的冬季,水深一些,可以減緩氣溫急劇降低的影響,防止水溫過低;池塘深一些,有利于海參大個體和種參的生長繁殖。因此,池深的設計應該為水位的調節提供空間,一般池深應在2m以上。如果池子較淺,可順池塘長軸方向設中心溝,比池底深0.5~1.0m ,為海參提供選擇棲息場所的空間。
3.配套設施。養參池塘應有堅固可靠的防波堤,以能夠抵御狂風大浪的襲擊。池壁護坡可用石頭、水泥板;根據風浪大小和土質情況,也可以直接用土堤壓實,不進行護坡。應配有進排水系統,進水口和排水口應遠離,可設置在池塘的對角線上,盡可能避免難以進行水體交換的死水區,提高水的交換率。
三、棲息環境的設置
在海參的棲息環境中應設置必要的隱蔽物,為海參提供棲息和夏眠場所防止大風大浪對海參的沖擊。棲息環境的設置類型主要有以下幾種。
1.石塊。石塊或成堆排列,或成垅排列;堆或垅不宜過大、過高,堆的直徑和垅的寬可在1m左右,堆和垅的高度宜在1m以內,0.5~1.0m較好,以有利于海參的活動和攝食,有利于擴大海參的附著面積。
2.扇貝籠、波紋板等廢舊物品。該類物資應確保對海參無毒,在使用過程中不向水中釋放有害物質;該類物資優點是移動方便,便于池塘清理。
3.磚瓦和水泥塊。建房用的瓦片,一般3片扎成1捆,3捆1堆;磚一般用空心磚,交錯排列成堆;水泥塊可自行設計為多孔狀,以有利于擴大附著面積和活動空間。石塊、磚瓦和扇貝籠、波紋板等的覆蓋面可以占池底面積的2/3左右。
4.人造海參礁。澆筑人造海參礁以最大限度地增加附著面積為原則,一般多層、多孔。
5.大葉藻和大型藻類。大葉藻(也稱海帶草)和大型藻類不僅可以提供隱蔽場所,還具有提供餌料、改善水質的作用。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技術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