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泥螺是腹足綱后鰓亞綱的軟體動物,廣泛分布于我國南北沿海的潮間帶灘涂,其肉味鮮美,營養豐富。現將其養殖技術介紹如下。
1、選擇養殖場地
泥螺的養殖場地以風浪小、潮流暢通、流速緩慢、地勢平坦、涂面穩定、涂質為泥質、表層泥油較厚的[非法詞被屏蔽]區中、下段灘涂為佳。以泥為主的泥沙質灘涂,也適宜養殖。
2、建造養殖田
在養殖場地灘涂四周挖泥筑堤,建成土塘。堤底寬1.5m左右,頂寬70-80cm,高70-80cm,土塘面積以300-700平方米為宜,以便于養殖管理。土塘建成后,在塘的內側四周挖一道寬30-50cm、深20-30cm的環塘溝。養殖的涂面要進行淺翻,翻土20-30cm,并把翻過的涂塊搗碎、耙細、耙平,捉除敵害生物,再用推板推平推光,使涂面平坦,涂泥細膩、光滑,建成泥螺養殖田。播苗前1-2天,用藥物清塘。清塘后進水1-2次,沖刷掉殘留藥液,然后蓄水20-30cm,進行播苗養殖。
3、播苗
用聚乙烯單絲織成的淌袋,在半人工育苗場或自然海區泥螺密集處,輕輕刮取泥螺苗,并用海水洗凈,去除雜質后即可播入養殖田養殖。播苗季節以2月中旬至3月底為宜。最好選擇陰天或早晚干潮時播苗,不要在雨天播苗。雨天淡水過多,不利于泥螺生長。播苗時,將螺苗裝在筐里運至養殖場地,順風撒播,播苗密度視涂質和養殖環境優劣而定,一般每100 平方米播苗600-750g,苗種規格為12000-14000粒/kg。若涂質好,可適當增加播苗密度。
4、養殖期管理
每天巡塘,觀察泥螺的生長情況以及塘內水色、水位,及時修補堤壩,及時換水,大潮汛的起水頭開塘換新水1次。在風浪等因素引起塘內浮泥淤積過多時,要增加換水次數,并利用換水干塘露灘機會,下塘用手把表層涂泥摸細、摸勻。換水同時,應根據氣溫變化適時調節水位,冬季氣溫低,蓄水要深些(30cm左右),換水時應結合曬涂,促使底棲硅藻等餌料生物的繁殖。小潮水時,通過施氮、磷肥培育底棲硅藻,促進泥螺生長。
5、收獲及加工
在密度適當,餌料生物豐富的情況下,泥螺經過1.5-3個月的養殖,即可達到150-200粒/kg的起捕規格,泥螺一般都在春秋季采收,即麥黃泥螺和桂花泥螺。但品質以麥黃泥螺為好。
加工以醉、鹽為主,首先精選粒大、質軟、體表粘液多,不含“泥筋”的鮮活泥螺,洗凈,放少量鹽鹵輕拌,使其緩慢漬死(防其受鹽漬刺激肌肉突然收縮),再洗凈,加鹽25%,半個月后加料酒、糖、香料等即可裝瓶、封蓋、投放市場。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