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棘胸蛙肉質潔白細嫩,味道特別鮮美,被譽為“百蛙之王”。由于人們的大量濫捕,近年來野生資源瀕臨滅絕。因此,開展棘胸蛙人工繁殖,為人工養殖提供充足的種苗,對發展人工養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福建省古田縣清源棘胸蛙生態養殖場通過10多年的潛心摸索,積累了豐富的人工育苗經驗,采用人工飼養的親蛙進行人工繁殖獲得成功。現將棘胸蛙人工繁殖技術總結如下。
一、親蛙的培育與選擇
1、親蛙池的場地選擇與結構。養殖棘胸蛙應選擇水源充足、無污染源、排灌容易、交通方便、環境安靜、蔭蔽涼爽的高山地帶(海拔在600米以上)建池,以涌泉水、山澗水和地下水最為理想。蛙池一般為水泥池,池壁高1米左右,面積3-5平方米,最大不要超過10平方米。池形以長方形為好,池底略為傾斜,內設限水孔,孔離池底10-20厘米,可自由調節水位。進水管安裝在池上方一側,排水孔設在最低處;池內設、陸地、石穴、草叢、食臺等,池上方設遮蔭棚和防逃網。新建池應多次用水浸洗(約1個月),消除堿性,再進行常規消毒后方可使用。
2、親蛙放養及培育。一般放養密度為每平方米10-15只,雌雄比例1:1。飼養親蛙的鮮活餌料主要是蚯蚓、黃粉蟲等。每天于天黑前投喂1次,日投喂量為親蛙總體重的5%左右,具體應視當天的氣候、水溫和蛙的攝食情況靈活掌握,一般以第二天略有剩余為原則。
3、親蛙的選擇。在冬眠結束至繁殖之前,應對親蛙進行一次檢查篩選,選擇個體大(雌蛙體重應在150克以上,雄蛙在200克以上)、發育良好、無傷無病的個體。
二、繁殖方法
1、產卵與受精。棘胸蛙的產卵適溫為18-26℃,4月下旬至9月中旬是棘胸蛙的繁殖季節,5月中旬至6月下旬是產卵高峰期。在繁殖季節,成熟的雄蛙發出求偶的“咕、咕”鳴叫聲,以招引雌蛙,雙方接觸后即抱合成對,數小時后,雌蛙產卵,雄蛙排精。精、卵在水中結合完成受精。每年交配產卵3次,年產卵量隨個體大小、年齡而異,一般400-600粒,最多可達1000粒。
棘胸蛙的卵較大,呈圓球形,動物極為黑色,植物極為白色,外包有膠質膜,黏性強,剛產出時卵徑3-4毫克,吸水膨脹可增大2-3倍。卵粒間由卵膜相互粘連成塊狀黏附于池壁、石塊或人工設置的附卵物上(在池內設置尼龍網袋等)。卵剛產出時,有的動物極向上,有的植物極向上,正常的受精卵在產出數小時后動物極向上,不能自動轉位的是未受精卵。一般情況下,自然繁殖的受精率可達90%以上。
2、蛙卵采集與孵化。在繁殖季節,每天早晨巡池1次,發現卵塊,及時撈出孵化,以免留池時間過長,膠質膜軟化沉入池底,造成卵細胞缺氧死亡。孵化池設在室內,為水泥池結構,面積2平方米,水深20厘米左右,每平方米水面可投放卵塊4-5團,孵化期間保持微流水。未受精卵應及時剔除,以免感染真菌誘發水霉病。水溫16-23℃,一般7-8天就可孵出蝌蚪。水溫25-28℃,只要4-5天。水質好,氣候正常,管理得當,孵化率可達80%以上。
三、蝌蚪飼養
1、蝌蚪池。池形不拘,但要規整,面積10-30平方米。池壁用水泥抹光,池中建3-4個面積為1平方米、高出水面1-3厘米的露水平臺(又稱幼蛙島),供蝌蚪變態后登陸棲息,以防變態的幼蛙長時間溺水死亡。池水深20-30厘米,以不淹沒幼蛙島為準。進、排水口安裝防逃柵。池頂加罩黑色遮陽布。
2、放養前的準備。蝌蚪池建成后,清除池底淤泥,鋪上干凈的河沙,灌水浸泡2周左右,期間灌、排水沖洗3-4次。
放養前7-10天,用生石灰(120毫克/升)、高錳酸鉀(20毫克/升)或漂白粉10毫克/升)進行帶水消毒。
3、蝌蚪放養。蝌蚪孵出4-5天后,卵黃囊消失,開口攝食,此時應將蝌蚪從孵化池中撈起放入蝌蚪池中飼養。放養密度視蝌蚪大小而定,10日齡的每平方米1000-2000尾;30日齡以上的每平方米300-500尾;飼養30天左右進行1次大小選別,分級飼養,密度可降至每平方米100-200只;若初期放養密度為每平方米100-200只,中途不必分池稀養,可直接將蝌蚪培育至脫尾變態成幼蛙。
4、飼養管理。早期以熟蛋黃為主,后期采用魚用全價飼料或魚粉,也可采用人工配合飼料。配合飼料的配制以動物性飼料為主(熟豬油、動物內臟、魚粉等),配以少量植物性飼料(豆渣、豆餅、米糠、麥皮、玉米粉等),用淀粉摻攪煮成糊狀,捏成小團。
將熟蛋黃捏碎(不可過碎)后經40目紗布過濾,取濾液全池潑灑,3-4天后投喂新鮮豆漿或未凝固的鮮豬血,10-15天后可逐漸改投煮熟的玉米糊、魚糜糊、蚯蚓糊等。隨著蝌蚪游泳能力的增強,可將飼料投于飼料臺上進行定點投喂,每天早、晚各喂1次,日投飼量:10-15日齡的20-30克/1000尾,15-30日齡的30-50克/1000尾,30日齡以上的50-80克/1000尾。具體可根據當日的天氣、水溫和蝌蚪的攝食等情況靈活掌握,一般以每天吃完不剩為宜。
蝌蚪飼養50天左右開始長出后肢,飼養至65天左右長出前肢,進入變態期,脫尾時停止投食。蝌蚪完成變態需要10天左右,在這一時段飼料應少投甚至不投,并盡量減少外界干擾,以免受驚動延長變態時間。
5、日常管理。堅持每天早、晚巡池,仔細觀察周圍環境及蝌蚪生長等情況,嚴防蛇、鼠等敵害入侵。
5-7天清污換水1次,保證池水清新潔凈,嚴防殘渣剩餌敗壞水質。在夏季高溫期,應及時加注新水(有條件的可保持微流水)防暑降溫,保持水質清新、溶氧豐富,以利蝌蚪快速生長。秋季水溫漸降,適當減少投喂量,并在池中放置一些瓦片,讓蝌蚪在瓦洞中安全越冬。
6、蝌蚪變態的調控。處于變態期的蝌蚪對水溫十分敏感,若在冬季進入變態期,死亡率極高。從剛孵出的蝌蚪到完全脫尾變態為幼蛙,一般需要70-80天。蝌蚪變態期的長短與飼料有關,通過調整飼料營養成分和控制投喂量等措施對蝌蚪變態進行調控。4-7月份孵出的蝌蚪應加強飼養管理,提高飼料中動物性飼料比例,如多投喂鮮活的蚯蚓等,促其當年7-9月完全脫尾變態為幼蛙;8-9月份孵出的蝌蚪可適當控制投飼量,并少喂動物性飼料,使其推遲至越冬期結束后再進入變態期,以提高成活率。
四、幼蛙飼養
1、幼蛙池建造。幼蛙池為長方形,面積以5平方米左右為好。池內水陸各半,一端是幼蛙棲息的水體部分,水深20厘米,面積占全池面積的50%左右,池內常年保持微流水,進、排水口安裝防逃柵;另一端為幼蛙的陸棲環境和食臺,食臺為方形,高出水面3-5厘米,四周有6厘米高的邊埂,臺內蓄水1-2厘米,以防活餌外逃,邊埂內壁用水泥抹光并貼上光滑的玻璃條。幼蛙池四周建1米高的圍墻,圍墻內壁用光滑的建筑瓷磚粘貼一道寬20厘米的防逃環帶,以防幼蛙爬壁外逃。池上搭蓋棚架種植葡萄、瓜果等,以遮陽防暑,讓幼蛙白天也能正常活動、攝食。
2、幼蛙放養。剛變態的幼蛙放養以每平方米150-200只為宜,放養過密易發生病害。放養時用高錳酸鉀溶液(15毫克/升)或硫酸銅溶液(0.7毫克/升)浸泡10分鐘。
3、飼養管理。剛變態的幼蛙形態結構、生活習性及食性都在變化之中,各器官尚未發育完全,捕食、活動能力均較弱,必須精心培育,投喂營養全面、蛋白質含量高、活動力弱、易被幼蛙捕食的活餌,如小蠅蛆、黃粉蟲、白螞蟻、蚯蚓等。投喂蚯蚓,應先洗凈并用清水浸泡15分鐘,使其排空糞便和洗去體表黏液,然后撈起切成0.5-1厘米的段進行投喂。夏季下午5點投喂,入秋后提前到3點左右。日投飼量控制在蛙體重的5-7%。為增加活餌的來源,可在食臺上方安裝1盞8瓦的黑光燈,燈旁設1塊玻璃擋蟲板,讓蠅、蛾、蚊、蟲撞板后掉入食臺供幼蛙捕食。
飼養1個多月后,幼蛙的捕食能力增強,此時可增加一些小活魚、蝦,做到勤喂多喂,日投喂量為蛙體重的10%左右。小魚和蚯蚓要切成2厘米長的小塊投喂。餌料太大,幼蛙吞吃不下,會引起幼蛙厭食、拒食,影響生長發育。
4、日常管理。清潔干凈的環境可使幼蛙食欲倍增。投喂前應先把食臺上的蛙糞、殘餌掃洗干凈,再投喂新餌料。
由于生長速度不同,同池飼養的幼蛙個體差異較大,為避免大小相殘,每月進行1次選別分養,在選別時要少量多批進行,以免集蛙過程中互相擠壓造成外傷或引發繼發性細菌感染。
幼蛙生長的最適水溫為16-24℃,水溫過高易發生病害。夏季高溫期,應及時加注新水(有條件的可保持微流水)防暑降溫,以保持水質清新,溶氧豐富。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