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圍塘多品種混養是指圍塘養殖生產中,蝦、魚、貝多品種混合養殖,以達到充分利用水域生產潛力,提高池塘生態和經濟效益的目的。
圍塘多品種混養,具有以下幾個優點:①能較為充分和合理地利用池塘水體和池底。②能更有效地利用天然餌料和人工餌料。混養貝類可以有效地利用池塘中的浮游植物、有機碎屑;混養鯔梭魚不但可攝食浮游生物,而且可攝食對蝦殘餌。③能延長池塘的利用時間。單養對蝦一般全年利用4~5個月,多品種混養以后至少延長池塘利用時間3~4個月。④能改變池塘的生態環境,減少疾病發生,增強對蝦體質。混養魚、貝類以后,較充分地利用了對蝦的殘餌、排泄物、有機碎屑以及浮游生物和底棲生物,減少了污染物的含量,促進了池塘生態的良性循環和相對穩定,有利于對蝦的生長和存活。⑤混養肉食性魚類,能起到生物防病作用。據研究證明,對蝦病暴發性流行病的病原體為桿狀病毒,其傳播途徑主要是通過經口攝食而傳播。在池塘中混養河豚、黑鯛、大黃魚等肉食性魚類,能及時捕食掉死蝦和病蝦,從而切斷病原體傳播途徑,預防或延遲對蝦發病。⑥可以顯著提高池塘的經濟效益,有效抵御市場風險。
一、蝦和貝類混養
池塘混養貝類有縊蟶、泥蚶、毛蚶、海灣扇貝、文蚶、青蛤、雜色哈仔等品種。但在同一只池塘中一般只混養1種貝類。
①混養貝類的生物學特性
縊蟶:為灘涂穴居性雙殼類,對溫度和鹽度的適應性強,適溫3~32℃,最適15~25℃,適宜比重1.005~1.020。縊蟶為被動性濾食動物,餌料以底棲和浮游硅藻為主,其次為有機碎屑和泥沙顆粒。其生長快慢與棲息位置、餌料生物多寡有關。池塘混養縊蟶生長快、個體大,當年可達到商品規格。
泥蚶:為埋棲性雙殼類,埋棲泥層較淺,蚶苗有較強的移動習性,大蚶較穩定。泥蚶對溫度和鹽度的適應性強,適溫-2~36℃,最適15~30℃,適宜比重1.008~1.022。混蚶為濾食性貝類,餌料以硅藻為主,有機碎屑次之。泥蚶生長緩慢,生長速度與水溫、餌料、養殖方式、棲息環境及年齡有關。塘養生長較海區快,一般養殖2~3年可達商品規格。
毛蚶:毛蚶與泥蚶一樣,也是埋棲性的濾食性雙殼類。餌料以硅藻為主,其次是有機碎屑。毛蚶對溫度和鹽度的適應性強,最適水溫18~32℃,最適鹽度20‰~30‰,耐干能力強。毛蚶生長快,塘養毛蚶當年即可上市。
文蛤:喜棲息沙質灘涂,其對溫度、鹽度適應性廣,適宜溫度0~32℃,最適15~25℃,適宜鹽度18‰~31‰,文蛤也為濾食性貝類,以浮游植物和有機碎屑為主。文蚶生長與水溫、餌料、潮區等條件密切相關,塘養生長快,其壽命一般可達10年。
雜色蛤仔:為營穴居生活的貝類,其適溫、適鹽性廣,且能耐低氧。適溫4~35℃,最適18~30℃,最適鹽度18‰~26‰。蛤仔主要以底棲和浮游藻類、有機碎屑為食。生長較快,塘養當年可達3cm的商品規格。
②混養方式:根據貝類不同生態習性,采取不同的混養方式。縊蟶、蚶、蛤等,采取池播養殖。
1、池塘選擇:池塘要符合對蝦養殖的條件,還要適宜于貝類養殖的條件。底播法混養貝類,最重要的是池塘底質條件,埋棲性和穴居性貝類,都要求池底質為泥質或泥沙質,混養文蛤的池塘要求底質為沙質或沙泥質。此外要求池塘建有環溝和中心溝,貝類播養于中央灘面。
2、混養前的準備工作:在苗種放養前,除了要做好對蝦養殖的準備工作外,還要認真做好貝類放養的準備工作。
蝦池混養縊蟶、泥蚶、毛蚶、雜色蛤仔,一般都底播于池塘中央灘面,約占池塘總面積的1/3~1/4。混養縊蟶還需在灘面上建畦,建畦工序包括翻耕灘面20~30cm,耙細土地,建3~4m寬的畦田,畦田之間開溝寬約50cm、深20~30cm和平整畦田。
3、培養基礎餌料生物:為使對蝦、貝苗入塘后即能攝食豐富、適口的餌料生物,促進生長、提高成活率。培育好基礎餌料生物是至關重要的環節。在放苗前20~30天,池塘用80目篩絹進水30~50cm后,施氮肥2~4ppm,磷肥0.2~0.4ppm,以后視水質情況,每3~4天施追肥1次,用量為首次的一半。并逐漸將池水加至80~100cm,使水色保持黃綠色或淺黃色,透明度30~40cm。
4、貝苗放養:為避免對蝦捕食貝苗,貝苗放養最好在蝦苗放養前或蝦苗3cm以前完成,否則應放養經暫養的大規格貝苗。放苗密度如下表:
品 種 放養密度(萬粒/畝) 規格(粒/kg)
縊蟶 20~25 4000~5000
泥蚶 15~25 400~500
毛蚶 25~40 1000~1500
文蛤 1.2~2.0 100~150
青蛤 20~25 300~400
雜色哈仔 40~50 1000~1500
日本真牡蠣 8~10 殼長3cm以上
貝苗放養以后,要及時檢查成活情況,如成活率低,必須及時補苗,或重新放養。投喂對蝦餌料時要避開貝類養殖區,避免殘餌污染貝類養殖區;給對蝦投喂優質和充足的餌料,防止對蝦饑餓時捕食貝類。高溫季節池塘換水應盡可能在夜間、早晨或傍晚進行,白天換水則必須保持灘面水深在30cm以上。暴雨時應注意池水鹽度變化,及時排除表層淡水,防止池水鹽度驟降或過低,使貝類死亡。在防治蝦病用藥時,應注意藥物的品種和施藥濃度,保證貝類安全。蝦起捕收獲以后仍然要經常換水,及時施肥,使餌料生物持續、穩定地繁生,或投喂專用貝類配合餌料。
5、收獲:排干池水、干露灘面,采用拾、耙、挖等方法收獲。
二、蝦和蟹類混養
池塘混養蟹類有鋸緣青蟹和梭子蟹。
①混養蟹類的生物學特性
鋸緣青蟹:簡稱青蟹。喜棲息于灘涂,白天營穴居生活,夜間外出覓食。青蟹的適應能力強,適溫5~35℃,最適18~25℃,水溫高于35℃出現明顯不適,高于39℃死亡,水溫降至12℃以下時攝食減弱,并開始打洞穴居,7℃以下時停止攝食,在洞穴中呈休眠狀態,溫度降至3.5℃時死亡。鹽度適應范圍為8‰~35‰,最適鹽度12‰~25‰。青蟹耐干能力強,離水后只要保持鰓絲濕潤,一般可活10余天。青蟹以肉食性為主,喜食貝類及小魚蝦。
梭子蟹:簡稱白蟹。我國沿海廣泛分布,棲息于10~30米水深的泥、沙質海底。白蟹對環境的適應性強,適溫12~28℃,水溫14℃以下時攝食量下降,8℃以下停止攝食;鹽度適應范圍為16‰~34‰;白蟹在氣溫20℃時,能活6~8小時,2~4℃時能活20小時。白蟹食性以肉食性為主,攝食魚、蝦、貝類及動物尸體,也偶食海藻。白天多潛入泥沙中,夜間外出覓食。
②池塘設施。青蟹攀爬能力強,為防止青蟹越堤外逃,必須在池塘四周建筑防逃設施,防止青蟹逃逸。
白蟹無鉆洞和越堤外逃能力,不需建筑特殊的防逃設施。但白蟹性兇猛,相互殘殺嚴重,為了提高養殖成活率,可在池塘中設置隱蔽物和障礙物。一種是在池塘中投放瓦筒、竹枝、網片等隱蔽物;另一種是在灘面插竹,當白蟹覓食和活動時,碰到竹竿即下沉伏底,可減少相互殘殺。
進行蝦、蟹、貝混養的池塘,為了防止蝦、蟹捕食貝類,可采用蓋網和圍網的方法。蓋網適用于縊蟶,其它貝類可用圍網保護。方法是在貝田四周圍上雙層網,外層網目5cm,內層網衣1cm,網線為3股以上的聚乙烯線,圍網高度應高出水面30cm。
③苗種放養。池塘清淤消毒、密網過濾進水、施肥培育基礎餌料等工藝操作,全部按照養殖的要求進行。目前養殖的苗種,選擇規格整齊、附肢齊全、無傷、反應靈敏、活力強、無病害的蟹種作為養殖苗種。
放苗密度:蝦、蟹混養對蝦放養密度,1cm的對蝦出廠苗1~2萬尾/畝,2.5~3cm的暫養蝦苗0.6~0.8萬尾/畝。
浙江沿海青蟹苗汛有2個,夏苗6~7月,每畝放養體重50g左右種蟹500~1000只;秋苗為9~10月,每畝放養500~1000只。
白蟹性兇猛,相互殘殺嚴重,特別是在蛻殼時被殘殺和在雄蟹性成熟時為爭奪雌蟹而互相殘殺,致使養殖成活率低,一般僅為10%,為此應將雌雄分池養成,則成活率可提高至40%~50%。6~7月放養,每畝放養體重25g左右種蟹1000只左右或體重50g左右種蟹700~800只。
④飼養管理餌料及投喂:青蟹和白蟹的食性及活動習性相似,都以肉食性為主,同時又都是晝伏夜出。餌料以投喂新鮮或冷凍小雜魚和各種海、淡水低值貝類為主。餌料必須新鮮、清潔,保證質量。投餌量應根據水溫、水質、天氣和攝食情況而定,一般控制在白蟹體重的5%~10%。在最適溫度范內,攝食旺盛,可適當多投;水溫高于30℃、低于15℃,攝食量下降,應少投;水溫低于8℃,停止投喂。青蟹和白蟹每日的攝食高峰都在日落前后,所以傍晚投餌應多些,一般為日投餌量的70%,另外30%于清晨投喂。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