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水霉病俗稱“白毛病”、“長毛病”,此病常年可見,但以冬、春季最為流行。各種水產養殖動物均易被感染,常常會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因為孔雀石綠有潛在的致癌性被國家列為禁用漁藥后,給該病的有效治療帶來了一定難度。筆者現將防治該病的新技術介紹如下,供同行參考。
一、病原
水霉病是由水霉菌引起的真菌性疾病,在我國淡水水產動物中的體表和卵上共發現的水霉有十多種,其中最常見的是水霉和綿霉。水霉對溫度適應范圍很廣,對水生動物種類沒有選擇性,凡受傷的機體和卵均可被感染致病。
二、癥狀
患病的水產動物食欲減退、行動呆滯,在病魚頭部、吻端、尾部、軀干或鰭條,有時甚至在鰓部有水霉寄生,并粘附污泥和藻類,其狀如覆蓋棉絮,故俗稱“白毛病”。
在魚卵孵化過程中,此病也經常發生。內菌絲侵入卵膜內,在卵膜內叢生大量外菌絲,故叫“卵絲病”。被寄生的魚卵,內外菌絲呈放射狀,故又有“太陽籽”之稱。
三、診斷
根據魚的活動和攝食情況,肉眼觀察魚體或魚卵上的白毛癥狀即可作出診斷。必要時用顯微鏡檢查菌絲體。在診斷蝦蟹疾病時,要注意將纖毛蟲病與水霉病區分開來,在顯微鏡下,纖毛蟲是運動的活體。
四、常用藥物介紹
1、水楊酸
水楊酸又名柳酸,化學名稱是“鄰羥基苯甲酸”,是含有石碳酸環的環型結構物。存在于自然界的柳樹皮、白珠樹葉及甜樺樹中。在醫藥方面,水楊酸具有抗真菌、止癢及溶解角質作用。在魚體表感染真菌時,水楊酸可軟化角質層,角質層脫落時,也將菌絲同時脫落,此外,水楊酸能幫助其他抗真菌藥物的穿透,并抑制細菌生長。水楊酸復配產品為目前治療水霉病的主要藥物。
2、五倍子末
五倍子系漆樹科植物鹽肚木的葉或小葉上干燥蟲癭,由五倍于蚜蟲穿生而形成。中藥中常用于治療癬、疥等真菌性皮膚病,早在60年代就被用來防治淡水魚的白皮病、赤皮病、爛鰓病等細菌性疾病及水霉病。五倍子末是漁藥國家標準中唯一治療水霉病藥物。缺點是潑灑用量大,2-4 g/m3。
3、復合丙烯基二硫醚溶液
復合丙烯基二硫醚溶液是一種以合成大蒜素為主要成分的液體制劑。人工合成大蒜素主要由二丙烯基三硫醚(50%-80%)、二丙烯基二硫醚(20%-50%)、少量的一硫醚和四硫醚組成。大量研究表明大蒜素對真菌有較強的抑殺作用,抗真菌作用強度與苯甲酸、山梨酸相當。
4、二硫氰基甲烷
二硫氰基甲烷(MT)是一種高效、廣譜性優良的水處理藥劑,對水體病菌、真菌、藻類和原生動物都有很好的殺滅和抑制作用。在上世紀90年代國內部分漁藥企業將其開發為防治水霉病藥物,其作用機理是:二硫氰基甲烷在分解過程中生成的硫氰酸根阻礙了病原微生物呼吸鏈中電子的轉移,從而導致有害病原的死亡。近年二十年實際應用中證明,二硫氰基甲烷溶液對控制水霉病效果較好。
5、其它
多烯類和非多烯類抗真菌藥主要有灰黃霉素、制霉菌素、克霉唑,因潑灑用藥成本高,所以在實際上使用很少。
五、預防措施
1、魚卵水霉病的預防
(1)加強親魚培育,提高魚卵受精率,選擇晴朗天氣進行繁殖;(2)產卵池及孵化用具清洗干凈,并用聚維酮碘、戊二醛、苯扎溴銨等藥物進行浸泡消毒;(3)孵化過程中,應多次用亞甲基藍、灰黃霉素、制霉菌素、克霉唑等浸泡處理。
2、水產動物水霉病的預防
(1)徹底清塘方法:除去過多淤泥,并用20-30千克/畝生石灰或二硫氰基甲烷溶液0.3-0.5 g/m3或用菌毒克200 ml/畝潑灑;(2)拉網運輸和放養魚種時,操作要細致,不使魚體受傷,最好用1 ppm 的5%的水楊酸或2-4 ppm五倍子末或20ppm的聚維酮碘溶液制劑浸泡15-20分鐘;(3)親魚受傷時用1%高錳酸鉀水溶液、碘酒等涂抹魚體,嚴重時可腹腔或肌肉注射硫酸鏈霉素,每公斤魚5-10萬單位。
六、治療方法
治療該病應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混合感染綜合治療”。在選擇治療水霉病藥物時,注意以下原則:有效性、安全性、方便性和廉價性。單一水霉病時,可選擇水楊酸醇溶液、二硫氰基甲烷溶液或復合丙烯基二硫醚溶液或五倍子末等全池潑灑或浸泡,用量參考產品說明書。如果是細菌、病毒等和水霉混合感染時,應根據實際情況,設計出綜合治療方案并實施。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